1992年夏天,我中专毕业后,在江苏油田找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不料,老书记多次找上门来,恳请我留在村里做事:“你有知识、有文凭,丢了那个金饭碗可惜了,但乡里乡亲更需要你呀。”
“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也不嫁渔家汉。”当年,沿湖村是个远近闻名的“渔花子村”。1620口人只有76亩地,家家户户蜗居在船上,靠捕捞鱼蟹勉强糊口。面对老书记的挽留,作为土生土长的渔家人,我最终选择了留下。
2004年,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乱人心散”的旧摊子。我钻渔舱、跑田头,挨家挨户了解渔民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急难愁盼,寻找下一步工作路子。治贫先齐人心。第一次村“两委”会议决定,探索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等村民自治办法。由全村一户一票选出村民代表,村子怎么发展、住房如何解决、水塘怎么分配……大大小小的事都由村民代表投票决定。
这样,一团乱麻逐步拧成一股绳。村民开始从心底认同“沿湖村”,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村里着手解决“住”的问题,让渔民离开渔船上岸安家。可村里要么是荒滩、要么是水塘,在哪里盖房?思前想后,只有向荒滩水塘要空间。2007年,我们启动“填塘整地、上岸定居”工程,用了整整6年时间,将大堤下的600亩水塘荒地填平,建起了136户渔民上岸集中居住区。
随着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沿湖村所在的邵伯湖面临退渔还湖。“不能靠渔吃饭,渔民该怎么办?”经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反复交流讨论,我们最后形成了一个共识——渔家人还要吃渔家饭,只不过要换一个吃法,那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做足“渔”文章!
当时,乡村旅游已不是新概念,要办就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于是,平日一向“抠门”的我咬咬牙,花了80万元请来了设计师,整理渔村传统特色文化,收集渔技、渔歌、渔俗等资料。按规划,推出以“渔隐”为主题的渔村特色乡村游,民宿、客栈、网店一家家开了起来,系列渔事渔节活动办了起来,渔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18年过去了,邵伯湖依然碧波荡漾,“沿湖出品”成了金字招牌。2021年沿湖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我个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
30年的农村工作,我一直追求“两个知道”:一个是村干部必须知道村民在想什么、要什么,另一个是让村民知道村干部在想什么、做什么。捧出一颗真心,才能赢得一片民心。我愿永远做渔家人的一盏“灯”,带领乡亲早日把小渔村建成邵伯湖边的“世外桃源”!
(推荐:扬州市委组织部;来源: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讲述人: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