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全省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着眼实现总书记赋予江苏的使命任务,努力汇聚更为广泛的人才力量。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中最活跃的因子,在推进落实“四个新”重大任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靖江篇章提供扎实人才支撑。
递好“橄榄枝”,构建到边到位的青年人才支持体系。“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唯才是举的诚意越足、渠道越宽,人才涌流的活力就越强、成效就越好。我们将持续推进青年人才“减负赋能”行动,着力构建力度、广度、温度兼备的青年人才支持体系,让广大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卸下包袱、轻装奔跑”。
多元化“拓渠道”。坚持市内、市外联动,用好“泰州日”“靖江校园日”等活动平台,开通校园引才专线,打造四季招聘、就业小屋等“家门口”就业载体,不遗余力吸引青年人才来靖发展。面向靖江籍在外人才,实施“再回首·雁靖归”二次选择返乡行动,定制、推送优质岗位,吸引青年人才“凤还巢”。
多层次“架梯子”。坚持对青年人才厚爱三分,在各类人才工程中定制“青年人才专项”,进一步提升支持比例、放宽条件限制,让青年人才“借梯登高”。强化青年人才主观能动性,设置岗位成才奖,鼓励青年人才在职提高学历职称、在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多方面“添燃料”。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学历、职称、薪酬“三轨评价”,开通“举荐制”绿色通道,助力青年人才“出圈”“出彩”。加码青年人才政策,落实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创业补贴、低息贷款等“一揽子”支持政策,护航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行稳致远。
栽好“梧桐树”,打造坚实宽广的青年人才事业舞台。“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事业是吸引人才的最强磁场,我们将以“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为目标,广泛搭建青年人才的事业舞台,努力让每一个梦想都能在靖江尽情绽放、每一名人才都能在靖江振翅高飞。
筑高“科创登峰之台”。聚焦解决县域创新资源不足、承载能力不强的现实困境,广泛对接大院大所、链接龙头企业、嫁接社会资本打造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省船舶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中科光电(靖江)研究中心运转,“成建制”承载高端人才来靖创新。出台“飞地”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到中心城市设立离岸孵化基地,厚植青才创新的一方沃土。
筑好“创业精英之路”。紧贴青年人才事业发展需求,用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青年网媒创客中心等众创空间,跟进创业指导、创业融资等公共服务,全力解决青年人才创业的后顾之忧。办好“泰有引力、靖聚英才”双创大赛、创客文化节等青创活动,推行“大赛遴选+基地孵化+资金支持+导师帮带+培训赋能”青创人才培育模式,全链条托举青年人才创业梦想。
筑牢“技能成才之基”。坚持产教融合,用好公共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学院等技能人才培养阵地,支持校企合作开设“定制班”“冠名班”,加大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金蓝领”。推行“专题班+实训营+公开赛”联动训练、高级技师与青年工匠师徒传承、外聘高级“周末工程师”技术指导等培养模式,助力青年人才叩开技能成才之门。
筑好“温馨巢”,拓展后顾无忧的青年人才发展空间。“茂材需沃土,良禽择良木。”建设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吸引青年人才“近悦远来”是前提,留住青年人才“一往情深”是关键。我们倾力打造让人才“相见恨晚”、与人才“相与为一”的良好生态,以和风细雨滋润青年人才安心“出苗”、放心“抽穗”、专心“成熟”。
打造品质“安居地”。着眼解决人才“立足之地”,全域布局人才社区、驿站、公寓等“人才家园”,打造拎包入住的青年人才“落地首站”。构建从大专生到博士生、从见习求职到就业落户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打造与一二线城市相接近的就学就医环境,用心守护青年人才“此心安处”。
编制高效“服务网”。坚持以集成化、信息化推动人才服务高效化、便捷化,推广“专区、专窗、专线、专网、专员”人才服务模式,用好“靖心靖享”人才服务云上空间,实现工程项目申报、福利待遇申领等人才事项一站、一网通办。推出“青年人才码”,不断丰富用“码”场景,让青年人才享受更多便利、感受更大尊重。
解锁城市“年轻态”。持续完善人才文体服务,聚力打造城市生活休闲中心、青年人才共享中心、人才公园等城市青才打卡点。大力支持咖啡社、手作社等青年社团以及青商会、博士联谊会青才组织发展,定期举办“青年人才节”“城市打卡日”“周末嘉年华·靖享星期六”等系列活动,加快建设更具人气值和辨识度的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
(靖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