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锻造更多改革攻坚“闯将”
发布时间:2024-08-19   来源:荔枝新闻   点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征程上,面对一项项改革举措、一条条民生清单、一个个社会热点,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只有一以贯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抓政绩导向、强实干实效,抓激励保护、强实绩实为,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思想境界、能力水平和责任担当,方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组织保证和动力支撑。

提升党性修养,强化“乱为”的约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现实中,极少数干部容易罹患“政绩冲动症”,出现乱作为现象,有的铆足劲头求“显”,有的脱离实际太“浮”,贻误了事业发展、损害了党的形象,归根结底还是政绩观错位,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要树好政绩“风向标”,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干部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锤炼品格,始终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坚持把干部干了什么、干了多少、干得怎么样、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等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既看显绩也重潜绩,既算“经济账”也看“民生账”“生态账”,推动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树牢正确导向,激发“想为”的动力。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干事为本。面对改革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硬骨头”,想不想干、愿不愿为,是检验广大干部宗旨意识、作风建设的直接标尺。要强化政治引领,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用好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主动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寻经验、求规律、启智慧,不忘“来时路”、不停“脚下步”,激发改革攻坚、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政治生态。要精准选人用人,坚持重实干、凭实绩用干部,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既看“一时”也看“一贯”,把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创新突破、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要落实能上能下机制,进一步明确“下”的情形、优化“下”的程序、拓宽“下”的渠道、压实“下”的责任,严肃整治拈轻怕重、躺平甩锅等消极现象,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锤炼过硬本领,提升“善为”的能力。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任务越繁重、问题越难解、矛盾越多样,越需要广大干部练就“铁肩膀”、挺起“硬脊梁”。要加强专业训练,发扬“安专迷”“钉钉子”精神,坚持“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等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地调研等方式,分级分类分岗位组织专题培训,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要注重实践锻炼,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重大斗争最前沿、急难险重第一线强本领、拓视野、长才干,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啃几块“难啃骨头”,以求知的热情、求解的思维、求优的态度努力成为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的“行家里手”。

强化组织担当,增强“敢为”的底气。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敢为”不是口头说说、一蹴而就的,只有让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才能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干事创业。要抓好容错纠错,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正确看待干部在改革攻坚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为大胆创新的“闯将”松绑、锐意进取的“先锋”护航,更好激发敢闯敢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越是担子重,越要爱护挑担人。要注重关心关爱,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不懈为基层减负,落实好谈心谈话、带薪休假、定期体检等制度,在政治上多激励、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多保障、心理上多关怀,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的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心理获得感,营造团结奋进、共促改革的浓厚氛围。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