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个奇特的机构:扶贫办。扶贫办规格不低:主任由集团副总经理担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化身扶贫办的5名扶贫专员之一,一双脚跑遍了大江南北、黄土高坡,带领许多百姓摆脱了贫困。
民企“冒”出扶贫办
“民企里‘冒’出一个扶贫办,集团老总当扶贫专员,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出现在万顺就很合情合理。”在万顺扶贫办主任韩顺看来,这与周善红早期的扶贫经历有关:“帮得了三五个人,帮不了千万人,沙滩流水难到头……”输血式的扶贫让周善红陷入反思。他认识到,“只有跳出公益慈善小格局,投身精准扶贫大事业,意义才更加深远。”
2016年,万顺扶贫办应运而生,在前身“万顺扶贫基金”的基础上,开始了专职扶贫、专业扶贫、专向扶贫的精准实践。短短几年,万顺扶贫专员足迹遍布陕西、福建、江西等8省,在8400公里的漫漫长路上,镌刻了一处处实地走访、深度调研、专业帮扶的印记。
对口援助陕西富平县老庙镇时,周善红请来农业专家实地考察,最终决定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形式,在漫町村成立了满塬红农业合作社,投资400万元兴建花椒烘干厂和炼油厂,示范种养、深度加工,仅两年,合作社1000亩花椒田亩均效益就翻了一倍,达8000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508人全部脱贫,带动全镇花椒种植达20000亩。昔日“看天收”的野草“燎原”成了今日脱贫致富的真“黄金”。
“借条”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多年,扶贫专员们摸索出一个小绝招:让帮扶村出具一张永不收回的借条。
这几年,万顺扶贫的投入越来越多,但直接给现钱却越来越少,而且都要写借条。在周善红看来,扶贫不怕花大钱,就怕白花钱。给太多现钱,反容易助长惰性思想。有时,不少钱投下去了,对方却畏首畏尾、怕累怕难,缺失了摆脱贫困的必胜信念,扶贫的路就走死了。产业扶贫,扶出精气神才是关键。
张倪村党委书记张永明每次见到周善红,就着急将他拉到集团投资600万元建设的18连栋高架温室大棚,一脸兴奋地念叨起草莓经。在帮扶之初,周善红就和张永明“约法三章”:“办法一起找,钱不用担心,但要写借条!”
借条提供了动力。张永明带着村干部和贫困户白天拼命干、夜里轮流看,挂果期间把被窝都移到了大棚,村里当年就实现草莓销售额40多万元,2019年村集体增收超120万元,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让这个地处革命老区的市级经济薄弱村成功摘了贫困帽。
有人担心扶贫借条会让人误解,周善红解释,“借出去,没想过要收回来。”借条只是倒逼贫困村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套路”,这一点大家心照不宣。
集团资源注入产业扶贫
“扶”的最终目标是放手。周善红心里对扶贫有这样的预期,就在于万顺找到了一条先扶后放的路径:用集团的业务渠道串起产业扶贫的生态链条。每到一处扶贫,面对贫困村干部群众的顾虑,周善红总是拍着胸脯打包票:“放心,不晓得干什么,我们找专家研究;技术不过关,我们有基地培训;产品怕没销路,我们来兜底……”有人认为不该打这么多包票,不能实现,势必会影响集团声誉。
但这些年,“包票”都按期兑现。这是万顺几十年发展累积的专家、培训、销售等资源渠道给予的底气。
产业扶贫最大的难点,一是技术,二是销路。集团在全国13个基地创新采用“1个月技术培训+11个月跟踪指导”的模式,定向培训贫困地区青年4000余名,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技术骨干。生产的农副产品,前期由集团包销,直到打响品牌。疫情防控期间,集团召开视频党委会,除捐资捐物外,还提出利用集团的销售渠道,把疫情期间最难销售的农产品卖出去。集团积极为扶贫产品代言,下党乡的定制白茶、漫町村的花椒油、张倪村的高架草莓成了畅销品,迅速占领了生态作物“市场高地”。
近些年来,万顺扶贫办“一锤接着一锤钣金”发展壮大,“一针接着一针绣花”参战扶贫,带领多方百姓摆脱贫困,一起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大道,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扶贫答卷。
(何亚兵 黄少鹏 张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