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乡兴化,像唐宝来这样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他们活跃在基层党建、产业扶贫、环境整治等各条战线上,成为乡村振兴前沿阵地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兴化市从强化“第一书记”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入手,旗帜鲜明为干事创业者“撑腰站台”,通过健全组织网络、加强日常管理,开展系列活动,落实工作保障,让“第一书记”“明责”更“尽责”、“驻村”更“助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积极发挥“第一作用”。
据介绍,兴化目前共有泰州、兴化两级机关部门选派“第一书记”73人。其中2019年选派新乡贤“第一书记”20人,今年又选派第三批“第一书记”53人,又分为乡贤“第一书记”、扶贫“第一书记”。为理顺机制,方便管理,兴化市在成立扶贫“第一书记”临时党总支和乡贤“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的基础上,增设第6个临时党支部,成员为2019年选派新乡贤“第一书记”,并明确各临时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人员及职责,形成了“横向全面覆盖、纵向精准到人”的组织管理网络。
兴化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一书记”管理的通知》,全面加强对“第一书记”日常管理,明确“第一书记”实行脱产制,建立例会制度,临时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每季度各临时党支部组织一次现场观摩,重点围绕看党建、看设施、看产业、看村容、现场交流等“四看一交流”进行,任期内确保现场观摩村村到,并鼓励组织跨支部的观摩活动。
在做好日常管理“基础动作”的基础上,兴化积极创新“进阶动作”,开展“五个一一”系列活动,探索打造“第一书记”管理2.0版本。其中包括:一组一课题,以一个支部为一个调研组,选取一个方向或切口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成果;一人一笔记,统一印制《“第一书记”民情笔记》,用于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和为民办事的点滴感悟;一季一简报,每季度编写一期工作简报,通过电子版形式内部发布,交流好的经验做法;一微一专栏,在“板桥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辟“第一书记”专栏,定期推送相关信息,增强“第一书记”的社会关注度和岗位荣誉感;一村一机制,要求“第一书记”瞄准乡村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任期内为任职村建立一套可操作、易执行、有实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为任职村留下带不走的制度财富。
为解除“第一书记”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兴化市要求各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解决好本地“第一书记”的就餐、住宿问题,并由市级财政统筹为“第一书记”正常履职发放必要的交通、食宿补贴和工作经费,同时在“第一书记”任职期间由组织部门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让“第一书记”安心、安身、安业。
(戚汪平 王礼文 朱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