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句容桥东村:“存量”出“增量”,人勤地不闲
发布时间:2022-11-13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    

  句容市边城镇桥东村,昔日荒草丛生的闲置土地上,矗立着多家现代化工厂。近年来,该村结合自身特点,盘活废弃厂房、闲置房屋、闲置养殖场等资产资源,引项目、招企业、强服务,探索出“党支部+企业+农户=共同效益”的基础运行模式。如今,零散农田“连成片”、空闲土地“盘出金”,全村30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存量空间”出“增量效益”,助力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长”。


  “新农人”:盘活土地,提升含金量


  40多岁的孙金龙走南闯北多年,6年前为照顾父母,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种植。“我承包了10亩地,准备大干一场,种过西瓜、葡萄等作物,但效益都不怎么高。”当时的孙金龙沮丧又困惑,他咨询老农,还通过村“两委”找到镇江市农科所,各方的判断几乎一致:桥东村属丘陵地貌,土壤多为砂质,田块坡度又较大,加上地块零散,很难实现规模效益。


  “这里的地‘先天不足’,人再努力也不管用。”很多人都不看好孙金龙的“农业致富梦”。他却倔得很,做起很多农户不敢想的事儿。“我花30多万元购置两台挖土机,雇十多个村民除草、翻土,又流转100亩地,花3年时间一点一点平整出来。”


  小田变大田,告别低洼、零散,土地“活”起来。“土质偏砂,适合种西瓜、哈密瓜等瓜果。”孙金龙立即行动,2019年3月开始入苗,种上美都西瓜、晓蜜25哈密瓜等,吸纳全村40多位农户打工,并特别向困难村民倾斜,尽量带动有需要的村民就业。村“两委”予以大力支持:定期组织农科专家查苗情、给良策;提供批发价有机肥,品质好还能节省成本20%;帮忙拓宽销售渠道……


  土地最为朴实,耕耘必有收获。如今,孙金龙的100亩地年产值突破100万元,他与村民共享丰收的喜悦: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疫情防控志愿者等,都能收到他送去的“甜瓜”。眼看土地持续“生金”,老孙又有了新打算,“为保证土壤活力,种一年瓜得歇一年,我最近忙着打姜沟,明年开始尝试种生姜。”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进出方便了,农业有了更多“腾挪”空间,现在他种什么都有底气了。


  村干部:让务工人员安居、本村村民乐业


  “利用扶持资金,结合本村实际,村‘两委’近年来积极寻找市场空间,解决村民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桥东村党总支书记颜平寿介绍,该村摸索出党建引领、盘活用地、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出资,整治、改造、建设厂房,同时引进社会资本、经营人才,参与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租赁经营,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年收入由2016年的50万元增至如今的2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至2.4万元。


  让务工人员安居,让本村村民乐业,是村“两委”的头等大事。颜平寿拿出一组数据:在村企业6家,外来务工人员510人,流动人口占该村总人口数的25%。“在村企业、务工人员、本村村民都是我们的党建共同体。”他介绍,干部、党员、乡贤能人等组建志愿服务队,带动大家开展“民事民议”解决身边事。


  这支凝聚各方力量的志愿服务队,成为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精细化,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力量。今年4月,桥东村一家玻璃有限公司拖欠工人4个月的工资,矛盾不断激化,“企业志愿者”快速找到村“两委”反映情况。“不管是务工人员还是本村村民,劳动者权益必须得到保障。”颜平寿立刻组织“调解组”,分头与工人代表谈心了解其诉求。很快摸清内情:受疫情影响,物流运输滞缓,购货企业暂时不能预付货款。颜平寿在征求企业负责人意见后,积极协助企业与镇上的银行联系、沟通,申请贷款,村企协力,不出两周,拖欠的工资全部发放到位,既让企业安心,也让务工者暖心。


  颜平寿告诉调研组,一方面,村干部不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走进车间,关心关注务工者遇到的问题、诉求;另一方面,成立“马上办”办公室,积极与金融、税务等部门沟通,为企业代办各种事项,实行精准化服务。


  谈及未来发展,颜平寿坦言,“虽然引进企业不少,但产业化程度不高;村里大部分农田目前还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他期待,相关部门能给予支持,帮助该村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改造,进一步激活土地价值。


  “原住民”:人勤地不闲,生产务工忙


  从前村里不少地方坑坑洼洼,闲置空地成片,没有人气也没有活力,年轻人总往外跑……“没想到,如今这么多外地人往我们村跑,村里的企业、田间都是忙忙碌碌的人。”74岁的村民吴六狗感受很朴素直接:只要忙起来,不愁挣不到钱。


  家里几个孩子原本在外务工,听闻企业搬到“家门口”,田间结出了“致富果”,都纷纷回乡不再外出“讨前程”。“孩子回来了,收入稳当,对我还孝顺,心里特别踏实。”吴六狗说,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后,60岁以上老人都得到一份补充医疗保险,村里的居家养老中心也在建设中,“踩着水泥路,闻着花香、果香,村头村尾走走转转,等着孩子下班回家聊聊天,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在国家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已成为涉及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福祉、乡村社会安定等诸多方面的公共资源配置框架。桥东村的经验启示我们,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守护人”作用,通过整合存量资源资产、开展高效农业种植,搭建村企沟通平台、壮大乡村非农产业,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及时有效化解矛盾。乡村治理现代化应坚持“强村富民”的根本宗旨,多元化参与、精细化导向、数字化赋能,以完善的“三治融合”体制机制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组织与制度基础。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