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密的生态林中枝叶婆娑、松涛阵阵,波光粼粼的水池里野鸭游弋、绿影浮动……距离江苏溧阳天目湖西岸仅数里之遥的生态农业茶叶基地,成了热门“打卡地”。
茶园不仅风光秀美,还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羊群在茶树间穿梭,鱼虾在稻田里嬉戏,动物粪便、水稻秸秆就地变身为有机肥……“在美丽的天目湖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茶叶基地负责人嵇卫星说。
四面群山枕水、湖中岛屿散落的天目湖,是80万溧阳人民的“大水缸”。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沿岸的工业早已退出,但随着湖区周边农林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湖区水质一度存在恶化的风险。
“河湖治理,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源头治理,才能构建起绿色屏障。”天目湖镇水源办副主任芮瑜说。
为了破解“虾塘围湖”难题,2020年以来,天目湖镇对主要入湖河流沿岸的青虾养殖塘实施有序退养。同时,原有虾塘进行改造,水池中种上了芦苇、藻类等水生植物,建起了“生态安全缓冲区”。
“农业污水流经一级级的水池,得到沉淀、消纳、降解和净化,最终排出时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缓冲区的设计者之一李恒鹏说。
在整个天目湖镇,已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3.3万多亩,包括湖口、库塘、河流和沼泽湿地等多种类型。2020年至2022年,缓冲区每年拦截净化总氮108吨、总磷4.9吨。
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一湖清水,当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立法保护饮用水源地,设立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农村点源污染控制等8大生态治理工程。如今,天目湖核心区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达标率100%,每年为溧阳人民提供近7000万吨优质饮用水。天目湖镇镇政府获得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下一步,溧阳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握好绿色发展‘接力棒’,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一湖清水更好地造福于民。”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说。
(王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