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停车难”的“三心车位”、激活社区能量的“自我造血”、温暖长者舌尖的智慧食堂……今年以来,苏州姑苏区聚焦老旧小区硬件薄弱、配套陈旧、服务力量不足等治理痛点,深入推进“海棠红·幸福里”体系建设,以十二项强基惠民创新试点工作为抓手,通过机制升级、设施更新、服务优化、资源整合等实实在在的举措成效,助推老旧小区“蝶变焕新”,收获了居民百姓的一片点赞声。
142个“三心车位”循环善意
周末,姑苏区三元一村内,张女士在保安引导下停进了她提前预约的专属“三心车位”。“以前转圈找车位耽误许多时间,现在车位就在单元楼下,能和老人多聊半小时。”张女士的车前窗贴着“孝心车位预约卡”,她感慨说,有了这个“三心车位”,她的孝心不再因车位而“迟到”了。
方寸之间,是爱的留白。姑苏区探索实施小区暖心、孝心、爱心“三心车位”项目,创新“车位时空让渡”机制,发挥“四方协同”作用,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小区党支部、辖区单位排摸居民停车需求和共享意愿。小区内的车位,通过物业费减免、积分兑换服务等方式激励业主共享车位;小区外的车位,由社区党组织广泛发动辖区单位错峰共享停车资源,动员周边学校夜间共享停车位。比如在医院、学校停车“高峰期”,社区党组织积极通过链接周边小区停车资源,分时共享车位,为上学接送、就医看病等车辆提供限时免费停车。此外,结合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居住情况,在楼道入口就近就便设立“爱心车位”,缓解居民探亲、办事“停车难”。
具体实施过程中,社区党组织指导各小区因地制宜制定《三心车位“1234”管理机制》《孝心车位管理制度》等,明确“三心车位”的申请条件、使用规则及监管流程,将车位管理纳入社区公约。有的小区运用智慧赋能手段引入智能管理系统,构建起“互联网+停车”智慧管理体系,居民只需在小程序上简单操作,即可发布车位共享信息、对接停车需求、完成停车引入,提升使用满意度。
在党组织的凝聚下,社区资源“活”了起来、亲情“浓”了起来、邻里“暖”了起来,正如金色里程社区书记俞芳所言:“一个车位撬动的不只是空间,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循环。”截至目前,姑苏区全域共开设142个“三心车位”,预约使用超2000人次。
治理基金让社区“自我造血”
走进姑苏区大公园社区“国潮工坊”,苏州大学学生小陈正和居民们一起制作缠花胸针。这些由非遗技艺衍生的手链、发夹、压襟、发圈、胸针等9个系列的国潮手工艺品,将通过十全街商户联盟走向市场,所得收益反哺社区治理基金。“没想到做手工也能帮到独居老人!”小陈的感慨,道出了大公园社区“自我造血”项目的精髓——社区党组织让能人资源变产品、商户资源成纽带,实现资源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完成非遗技艺、辖区商户等社会资源的价值转化,形成“资源—产品—收益—反哺”的“自我造血”模式。
姑苏区聚焦社区“民生服务供给散、自主造血功能弱、治理力量参与少”的问题,着力拓宽社区增收渠道,眼下各社区正上演一场“资源变资金”的“自我造血”魔法。
来到三元一村,社区党委围绕发动热心居民和退休技工组建“妙师傅志愿服务队”,免费为社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平时,一些居民主动提出支付维修报酬,“妙师傅志愿服务队”便将这笔资金存入社区治理基金,用于帮扶困难群体、扶持服务团队、公共设施微更新等,用一把扳手“拧”紧了邻里关系,“拧”出了邻里互助、技能奉献的“公益循环”。彩香二村北社区党委通过“空间换资源、空间换服务”,引进托育机构进驻党群服务中心,提供“错时服务”,既解决“四点半难题”,又获得了“反哺资金”。
目前,姑苏区已为169个社区开设社区治理基金专有账户,制定试行管理办法,明确使用条件和流程,16个试点社区已募集治理基金10余万元。
6万份热菜饭送出幸福“食”光
“爸,今天社区食堂有您爱吃的腌笃鲜,我已远程付好款啦!”家住梅巷花园的李女士,和往常一样在小程序上为父亲预约好饭食,“手机上简单操作一下,老人到为老服务中心就能直接吃饭,既卫生又营养,做子女的也放心多了”。
智慧升级后的“幸福小厨”,让家门口的幸福更加触手可及了。姑苏区借助大数据手段,精准捕捉老年居民需求,加以刷脸“无感”支付、子女远程代付等技术手段,让子女放心、省心为父母订餐。
越织越密的助餐网,成为智慧食堂的坚实支撑,让“热饭热菜”保鲜又保温。姑苏区社区党组织结合网络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一支支由党员骨干组成的“送餐队”穿梭于街巷,与物业工作人员结对接力,织密配送网格、科学规划送餐路线,尽量保证餐食在10分钟内送达老人手中。今年以来,首批建成智慧食堂试点的梅巷社区、装驾桥社区等6个社区,已累计送出暖心餐食6万多份,实现有需求老人100%送餐上门。
在姑苏古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巧思,藏在对“人心”的细微体察中、藏在对“人”的用心关怀里,“三心车位”方寸匠心、“自我造血”生生不息、智慧食堂暖意盎然,姑苏区以强基惠民创新试点项目不断增强治理的精度、提升服务的温度、拓展参与的广度。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实践探索,让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蕴含着姑苏区建设近悦远来“福气之城”的治理智慧与为民情怀。
(何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