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南京建邺:“合伙”共创,幸福流淌“新南苑”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    

不久前,建邺区南苑街道庐山社区“37life+”街区完成焕新升级,手工坊、邻里会客厅、技能加油站、邻里交换屋等功能空间沿街铺展,集成30余项全龄服务,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会客厅”。

建邺区今年将“打造一批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集成供给样板”列为2025年度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作为试点之一,庐山社区持续优化空间布局、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广泛链接社会组织、经营主体作为“社区合伙人”,探索服务供给从政府兜底向合伙共生转变。

南苑街道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让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阵地,真正成为了群众常来、愿来、爱来的“幸福港湾”。

变化——

政府兜底转为“精品低偿”

“一节课只要20元,还是乐刻的专业教练,太值了!”连日来,下班后直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庐山恋”小剧场,已成为凯旋丽都花园居民张一芳的生活新常态。

今年6月,庐山社区依托《南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间布局集成管理工作指引》对小剧场进行微改造,原本白天主要服务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在晚间变身“青年夜校”。张一芳一口气报了尊巴、中国舞和化妆三门课,她坦言,“以前从没来过社区,现在几乎天天来‘打卡’上课。”

与以往社区活动完全免费不同,“青年夜校”采取低偿收费模式。庐山社区携手社会组织,引进南京市老年大学教师和专业健身教练等资源,为居民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课程。尽管需要付费,居民并未表现出“价格敏感”,参与热情反而持续升温。运行4个月来,“青年夜校”已累计服务超过4400人次。

收费服务比免费服务火爆的背后,是居民对高质量服务的认可与自愿“买单”。过去,社区活动主要依赖政府投入,内容以唱歌、舞蹈等基础性公益项目为主,服务对象集中于“一老一小”。多位社区工作者坦言,一些免费活动“喊都喊不来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内容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居民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零成本”参与易导致报名随意、资源闲置。

为破解传统服务模式大包大揽、效率不高的问题,今年以来,庐山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集成供给试点中,逐步构建起“普惠公益+精品低偿”的双轨服务机制。普惠类活动继续由政府购买服务,而对居民需求高、专业性强的精品项目,则引入市场机构或社会组织进行专业化运营,运营方则以低于市场价的标准实行“低偿收费”。

庐山社区党委书记车卫玲分析,政府完全兜底的纯公益模式在专业服务上存在短板,适度收费不仅链接了更多优质资源、提升了服务品质,也重塑了居民的价值认知。“真正有兴趣的人会觉得‘收费合理、物超所值’,不感兴趣的则可能因收费自然退出,这无形中筛选出真正愿意参与的居民,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实践表明,这一运营模式的转变广受居民欢迎。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过去由政府完全兜底的婴幼儿活动关注者寥寥,而今年社区与民办幼儿园合作推出的乐高建构课,虽收费39.9元,却一上线即被“秒光”,社区幼儿群成员从最初的20多人迅速增长至近200人。

路径——

“合伙共生”提供优质服务

在“37life+”街区的沿街空间中,一家名为“技能加油站”的烘焙坊显得格外特别——其装修与设备投入完全由运营方自行承担,而非政府财政投入。

试点过程中,庐山社区发现,居民愿意“买单”的是真正贴近需求、具备较高品质的服务。这要求社区不断突破原有的服务供给边界,探索更灵活的服务路径。庐山的解题思路是——合伙共生、服务共创。

前期调研显示,不少青年居民对烘焙、咖啡类课程表现出浓厚兴趣。为此,社区将“技能加油站”作为服务集成供给的“试验田”,引入经营主体担任“市场合伙人”,社区提供空间免租,运营方负责自主经营,并以公益课等形式回馈居民。

这种合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场地租赁,更接近于一种“公益招商引资”,核心在于实现社区公益属性与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今年8月,首家引入的合伙人因经验不足、运营困难而退出;社区也曾与库迪等品牌咖啡接洽,因大型连锁品牌门头硬性规范等现实限制未能合作。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的合作方具备一定经验,仍在探索可持续的共赢路径。车卫玲坦言,“社区空间必须承载公益服务;同时合作方也要能共赢。我们仍在‘边谈边试’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公益与市场、服务与流量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在外引“市场合伙人”的同时,庐山社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担任“公益合伙人”。连续多年在社区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安莉莉感触颇深,她介绍,过去承接的多为单项文体活动,办完活动就算完成任务了;如今则需要长远规划、系统运营。例如在参与“青年夜校”运营过程中,一期课程开设时曾因老师临时请假而四处找“替补”,到二期已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教师资源库。

服务集成供给的探索创新,必须有区级部门、街道的资源和机制支撑,在建邺区委组织部指导下,南苑街道实施社区合伙人“合作协议机制”与“准入退出机制”。通过明确参与形式、服务内容、收益分配等关键条款,规范社区与“合伙人”的权责,保障公共空间可持续运营。同时,设立准入标准与负面清单,实行3个月“试用期”制度,对服务效果不显著、评估不达标的经营主体与社会组织启动退出程序,确保公共资源高效利用与服务品质不降。

辖区内的能人贤士还构成了“居民合伙人”队伍。庐山社区始终坚持“社区是居民的社区”,各项工作让居民唱主角。通过挖掘绘画、乐器、书法、舞蹈等领域的社区能人18位,鼓励他们以志愿服务形式提供各类课程,实现“居民服务居民”的良性循环。

成效——

多元协同释放“乘数效应”

“普惠兜底+精品低偿+市场反哺”这一服务集成供给模式的创新实践,在居民、合伙人、社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持续释放出“1+1+1>3”的乘数效应——

居民的获得感显著增强。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可持续性,让党群服务中心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单一的党员活动场所,也成为精准回应居民需求、充满活力的“生活驿站”。“一次性报了五门课,下课正好接娃,无缝衔接”“化妆课上大家边学边聊,一个半小时不看手机,主打一个情绪价值”……居民的真心反馈,折射出服务转型的真实成效。

社会组织也在这场探索中收获了成长与发展。从过去“承接政府项目”到如今“直面居民需求”,社会组织的运营逻辑发生深刻转变。安莉莉坦言,随着社区逐步减少补贴,机构被“倒逼”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课程设计,逐步实现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成长跨越。

对经营主体而言,社区成为品牌落地、用户链接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场景。庐山社区正在洽谈的一位“市场合伙人”表示,通过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服务,既能扩大客源、提升市场份额,也能借助公益属性增强品牌信任与用户黏性。

更重要的变化在于,多元服务与丰富的社区活动重构了社区交往生态,基层治理效能实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居民群众因课结缘、因趣成友,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变成了熟人、亲人、一家人。在今年庐山社区睦邻文化艺术节上,参与“青年夜校”的青年学员主动登台表演、展示自我,正是对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的生动写照。

探索创新仍在持续深化。面对以往党群服务中心运转依赖财政资金的现实,庐山社区正试点“经营性收益反哺机制”,于紫金投资信托设立公益账户,在与专业机构、经营主体合作中,通过协商约定收益分配实现资金回流。这些资金将专项用于小区微更新、公益服务拓展与活动载体升级,推动社区逐步走出“财政依赖”,走向可持续的自我维系与发展。

在南苑街道,一湾幸福河静静流淌,映照着两岸社区治理的幸福新变。服务资源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汇聚”,服务对象从“一老一小”延伸至“全龄友好”,服务内容从“普惠公益”拓展至“精品低偿”,逐步实现了“居民得实惠、市场愿参与、财政减负担、组织更有力”的复合目标。

当优质的社区服务如活水般融入群众生活,幸福也如河水般流淌居民群众心中。

鹿琳 南苑轩 许笛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