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温润的玉器、行云流水的修脚技艺、飞针走线的刺绣工艺……2021年12月27日—29日,2021中国江苏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江苏扬州市成功举办。大赛共遴选确定10个竞赛项目,在扬州设置主赛场,在无锡宜兴市、南通如皋市、连云港东海县设置分赛场,报名参赛人员过万,756人进入总决赛。此次赛事发掘了一批新的乡土“明星”,为技艺传承带动乡村振兴搭建了新平台。
“肉上雕花”展技能风采
修脚被誉为“肉上雕花”,此次大赛,全省修脚高手云集,展现了苏派修脚的独特魅力。在比赛现场,59名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决赛的选手正在聚精会神地比赛,修、刮、捏等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尽显技能风采。
比赛现场,除了比赛选手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被当做“脚模”的修脚对象也很引人注目,“以前我们会募集一些老年人到现场做‘脚模’,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我们认为有组织的人群会更好,经过瘦西湖景区管委会的推荐,我们邀请了在景区一线工作的65名环卫工人。”修脚赛项总裁判、扬州传统修脚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陆琴介绍,“环卫工人作为一线劳动者是最辛苦的,所以他们脚上的问题也是最多的,请他们做脚模也最能考察选手的技能。”
平刀、片刀、条刀、刮刀、枪刀,各有各的招,刀刀有绝招,鸡眼、嵌甲、甲沟炎等脚病在选手手下“刀来病去”。“这些选手真是神了,我指甲经常往肉里长,隔三差五就要自己剪一剪,还经常流血,选手三下五除二就给我修好了,又光滑又好看!”环卫工人陈金科笑着摸了摸自己的脚趾甲。
“我从事修脚多年,现在也是月薪过万的技师了。”现场参加比赛的女性选手沈心莲笑言,“入行的时候,从来不知道修脚也能闯出一片天,现在女性修脚师也能顶上半边天,不仅薪酬高,还能像陆老师一样评高级职称,政府把我们劳动者放在心上,我们干得起劲!”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一线千米,诉丝情画意,以针代笔,绣锦丽华章。近年来,中国的刺绣因为秀丽的图案、清雅的色彩俘获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走进位于扬州“486”非遗文化集聚区的刺绣分会场,一排排绣娘在绣框前飞针走线,令人叹为观止。
苏州绣娘、高级工艺美术师陆彩凤此次带了女儿王辉,一同前来扬州参加比赛。“这次的刺绣比赛作品是一幅花鸟图,每个人的考题都一样,考验的是选手的功力,我运用了多种刺绣方式,在绣鸟的嘴巴时,采用的是散套针绣法,这样呈现出的鸟嘴巴轮廓立体,光泽度好;在绣鸟的羽毛时,我使用的是乱针绣的绣法,能够体现根根分明的毛发质感。”王辉笑言,“通过比赛,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传统技艺手艺人的重视和关怀,让我们深受鼓舞。”
乡土明星成致富头雁
乡土人才兼具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特征,是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江苏全省乡土人才共有49个大类、337个小项,从业人员近千万。举办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是乡土人才切磋技艺、提升技能、增进交流、展示风采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扬州市连续举办全市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乡土特色的创业(创意)项目参赛,并做好优秀项目的孵化,每年嫁接扬州天使梦想基金对20个优秀参赛项目给予资助,推动乡土明星脱颖而出,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促进传统产业二次“蝶变”。通过大赛“扬名立腕”的江苏大工匠朱军成、乱针绣大师莫元花带动的乱针绣产业,江苏工匠、修脚大师陆琴创办的脚艺连锁企业,斫琴名匠熊立群领衔的琴筝产业链等,催生了十多个知名品牌和亿元产业集群,培养了一批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致富的“领头雁”。宝应乱针绣、高邮蛋雕、仪征茶制作、江都水笔制作、邗江琴筝、广陵玉雕均已形成产业化经营,涌现出笛莎公主等一批知名新乡土品牌,全市一县一产业、一乡一特色的格局基本形成。
(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