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元无偿资助如同‘及时雨’,助力我们的产品从实验室迈向市场。”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王博士领衔的“应用于微创手术的超声雷达模块”项目,作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资助的首个“种子计划”项目,已完成初代原型机的功能验证,目前已授权5项发明专利。
今年以来,海门区创新实施东洲英才“种子计划”,聚焦“技术萌芽期—产品原型期”关键阶段,围绕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8大硬科技领域,设立1亿元“种子基金”,推出“30万元启动金+500万元跟投+300平方米办公空间+3年免租公寓”政策礼包,采取“拨+投”联动模式,全力培育具备5—10年发展潜力的前沿技术项目。
精准链接高校资源。健全“双招双引”联动机制,在香港、上海、湖北武汉等地成立人才(项目)转化基地,建立5个高校“东洲人才驿站”,聘请11名“重点高校校友会引才大使”,从“双招双引”专职队伍中选派12名“项目发现官”,驻点对接高校院所,挖掘早期技术、宣介人才政策、提供项目辅导,现已成功推动12个高校实验室技术项目签订转化意向,其中5个进入“种子计划”培育名单,形成“高校研发—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
完善优化路演程序。对技术颠覆性、团队执行力、市场爆发力三大核心指标量化赋分,首创“三师联审”机制,由头部科学家、链主企业家、资深投资家组成评审团,通过“盲评+路演”双轮筛选,让技术孵化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培育”,促进高校成果与地方产业精准匹配。今年以来,4个实验室级优质人才项目已全部入驻东布洲致远孵化器等区内高能级创新平台。
加速推动项目落地。联动招商局重工、省船舶海工中心等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场景试验田”,畅通“首试首用”绿色通道。联合武汉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共建中试平台,推动澳斯康生物、慧聚药业等企业提供量产服务。加速构建“小试—中试—量产”全流程服务体系,在孵项目综合测算研发成本压缩超35%,有力推动科研成果更快走向市场应用。
(海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