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镇长团是江苏推动政产学研高效贯通的品牌工程,去年8月,作为盐城全市唯一牵头单独组团的县区,大丰区聚焦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组建盐城海洋产业科技镇长团,集结一批省内外知名涉海高校院所的教授、博士,其中“双一流”高校团员比例达80%。
一年来,他们扎根大丰这片热土,全力发挥智库参谋、科技服务、以才引才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澎湃动力,链动海洋经济发展浪潮,当好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合伙人”。
补链强链,当好产业升级“智多星”
“看!这里即将建成华东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水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园区。”顺着盐城市海洋产业科技镇长团团员高天珩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处热火朝天施工的水产养殖基地映入眼帘。在此,超亿元的“渔光互补”项目于黄海之滨奏响产业强音。
科技镇长团的到来,让校企间的“惊鸿一瞥”转化为产业落地的“长相厮守”——自去年到大丰担任科技镇长团团员后,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高天珩深入走访多家水产工厂化养殖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研讨,探索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他和团队不辞辛劳地走遍大丰沿海从南至北的每一处养殖塘口,采集了137份水样。当实验室数据显示当地的盐度、水质非常适合长江三鲜养殖,高天珩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拨通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纪坤的电话:“大丰海淡水资源丰富,能模拟长江三鲜生存环境,养出比肩野生的长江刀鱼!”
“创新融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光伏发电技术、打造我国首个新型零碳特色渔业‘示范基地’……这些都是我们海洋产业科技镇长团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显著推动大丰海洋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拿着一份沉甸甸的总结,盐城市海洋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吴亚平满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团长’‘博士团员’从高校、单位走向产业,以企业需求和产业需要为靶向,精准‘把脉开方’,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申建春说,“我们综合考虑每个团员的专业特长,将他们派驻在相关产业部门或经济开发园区,并明确派驻单位一名领导班子成员结对联系,为科技镇长团在地方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双向奔赴,共筑校企合作“姻缘桥”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增收。”盐城海瑞公司董事长周永东指着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姚建亭团队为其量身定制紫菜工厂化养殖的光温控制育苗手册、轮养技术流程图说。
这一变化还要从2016年那场校企对接活动说起,当时,在大丰区科技镇长团的牵线之下,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副研究员姚建亭参加了大丰区在青岛举办的校地对接活动,他在会上提出的光温耦合调控技术可提高传统紫菜育苗存活率的养殖理论,恰好被前来“淘技术”的盐城海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东注意到。“我们养了10多年的紫菜,始终突破不了坛紫菜生产性育苗存活率不高的困扰,姚博士的方案就像‘及时雨’。”
之后,姚建亭和大丰的缘分越结越深。他接过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搬到位于大丰的育苗车间,在帮助企业攻克紫菜育苗养殖技术难题后,在大丰区委组织部的积极帮助下,他凭借着项目核心技术的领先性以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成功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企业也给我提供了良好的事业平台。”带着这份真挚热爱,姚建亭于去年果断申请加入盐城海洋产业科技镇长团,将继续把智慧与精力投入其中。“我们有信心,用三年实现紫菜加工附加值再翻一番。”姚建亭指着正在安装的FD冻干设备说。
聚智破茧,甘为企业创新“摆渡人”
当企业面临技术需求时,科技镇长团成员充分发挥“朋友圈”强大优势,各展所能,有的联系导师,有的寻觅细分领域专家,有的挖掘行业资源,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科技镇长团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教授池哲牵线搭桥下,微生物技术研究专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与江苏菌玥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发,包括“高版本益生菌筛选技术平台”和“中药活性成分的益生菌生物合成”,已成功实现从机制研究、技术开发到中试生产,预计新增产值5000万元。
2014年以来,大丰先后迎来多批科技镇长团,他们积极融入当地人才引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每一个环节。刚刚过去的一年,科技镇长团促成高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签订技术、研发合同50多项,合同金额达约62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科技镇长团在‘产业出题’和‘科技答题’间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申建春说。
(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