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泰兴:人才活水浇灌 化工产业焕新
发布时间:2025-08-1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去年,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的迫切需求,江苏省泰兴市携手南京工业大学共建产业学院,着力构建“政校企园”四方协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高位布局,构筑产教融合战略支点

泰兴拥有江苏省首批13家省级开发区之一——泰兴经济开发区,园区连续12年进入全国化工园区前10强,精细化工在全国化工园区中排名第1。作为泰兴的支柱产业,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对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南京工业大学(简称南工大)在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拥有顶尖学科优势,其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国家A类学科,科研成果丰硕。

根据这一供需契合点,泰兴市委、市政府立足产业基础,精准对接南工大学科优势,将共建产业学院作为推动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的战略突破口。2024年4月,校地双方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泰兴将共建南京工业大学泰兴产业学院列为校地合作的“一号工程”,高位推动。当年11月底,产业学院正式运营。

产业学院由泰兴市人民政府、南京工业大学、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泰兴市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形成优势互补、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政策供给与资金保障,5年投入4000万元;高校输出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师资力量和创新成果;重点企业提供真实应用场景、技术需求和实习就业岗位;园区提供实训设备、空间载体、产业生态支撑和精准服务。四方核心要素有效汇聚,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单一模式。

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创新采用“双理事长”模式,由南工大分管副校长和泰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共同担任,成员涵盖校地双方科技人才核心职能部门、园区及重点企业负责人,确保决策的高效协同和资源的最优配置,精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为确保高效运营,南工大选派教务处处长担任院长,并委派化工学院资深教授担任常驻常务副院长,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常驻泰兴,保障学院各项任务在基层落地生根。

校地双方共同锚定“5551”核心量化目标:5年内吸引500名南工大毕业生扎根泰兴就业创业、推动50项以上南工大科技成果在泰转化孵化、培育50名以上高水平“双师型”产业教授、助力100家左右企业突破技术或管理瓶颈,清晰的目标体系成为牵引产业学院高效运行的指挥棒。

精准赋能,打造协同育人创新范式

产业学院聚焦泰兴化工与新材料主战场,着力构建功能平台,精准打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堵点难点,形成“教学—科研—转化—应用”一体贯通的创新生态。

每年投入150万元定向开发模块化、场景化的实训课程。实训体系设计独具匠心,创新性融入“红色工匠”思政教育,包括认知(安全规范公共课)、实践(校企共培专业课)、融入(园区参观、文化体验)、留用(人才政策宣讲、企业招聘、团建活动)4个模块。同时,配套品牌化打造“南泰启航驿”学生公寓,营造温馨、便捷的居住环境,显著提升学生归属感和留泰意愿。截至7月底,已累计组织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7批次共387名南工大学生赴泰兴开展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实训。年内还将迎来13批次约800名学生,实训学生规模快速增长。

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企业出难题、教授领任务、企业下订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效引导南工大科研团队精准对接泰兴企业技术需求,并通过“科技成果超市”促进成果落地转化,大幅降低校企沟通成本,畅通科研与应用的“高速路”。首批8个揭榜项目,企业投入总额1790万元,单个项目企业投入最高800万元,直指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难题。

从龙头企业遴选顶尖技术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每年每人配套15万元教学经费,将最前沿的技术案例、生产难题引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也为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前锁定优秀苗子提供通道。目前已成功签约4名科技领军人才担任校级产业教授、6名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院级产业教授。同时,建立月度教学研讨、学期联合教研常态化机制,持续提升师资融合深度与教学实效。

泰兴还每年提供200万元专项资金,由南京工业大学组织化工、安全、环保、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团队,为泰兴经济开发区内的20家化工企业提供深度“体检”服务,帮助企业全面评估运营状况,精准识别潜在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意见和解决方案,着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已促成南工大郭凯教授掌舵落地计划总投资106亿元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园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额200亿元。

(王翔 丁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