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插上实干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9-08-31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近年来,各地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分析研判,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的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开展创新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苗头,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
创新需要问题导向,不可自娱自乐。这些年一些干部常常抱怨“工作忙忙碌碌,却感到离群众越来越远了。”一些群众也反映“眼花缭乱,不知道干部们整天在忙什么。”反映出了一些机关部门工作与群众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部门。人民群众是各项工作的最终服务对象,创新工作不能盲目实验,无效的、甚至错误的政策将耗费宝贵的社会资源,最终也将由“老百姓”埋单。创新工作必须建立在上级文件政策、根植于基层现实需求之上,绝不能放飞自我、天马行空。比创新更具紧迫性的,恐怕是多走进群众、多下到基层,多花些时间开展调研,才能弄清楚创新工作为谁做、怎么做,做什么。
创新需要长抓不懈,不搞短期行为。近年来,基层干部常常反映一些文件篇幅冗长却很快无人问津,一些部门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的经验做法、开发的APP、软件、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常常一年后就不再推行、逐渐荒废。有的部门一任主官一任“想法”,为了尽快形成政绩,常常新官不理旧账,留下一个个烂尾工程。这些在工作中追求短期利益的短视行为,不仅让干部感到十分迷茫无奈,也给基层开展工作造成混乱,更严重透支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出现上述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干部考核机制出了问题,干部考核重视任中考核,更应重视离任考核,对烂尾工程较多的干部,应调低其个人政治信用等级,限制其晋升和调任重要岗位。此外上级党委部门还应对各地和各级部门开展创新工作加强统筹谋划,给予必要的监督把关,提高开展创新工作的严肃性、协调性。
创新要能复制推广,不做盆景摆设。现实中,一些基层部门谙于宣传包装,热衷于短时间、小范围内,集中资源堆砌典型,针对这一现象,干部群众戏言“工作做了针头尖,宣传报道吹上天。”面对这一现象,主管部门要么缺乏“四不两直”精神,被蒙在鼓里,要么明知不实,却放任造假。殊不知,创新工作不是为了领导一时满意,而是为了群众长期获益。其实,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培植“盆景”“典型”不失为开展工作的一种智慧,因为范围缩小了,失败的成本也可控。家庭联产承包、经济特区、个体工商户曾今都是创新,也曾充满争议,但是它们形成的经验做法迅速得到人民群众和其他地区争相学习,用成功的实践证明了其合理性,也自然赢得了各方的理解。但是如果明知所谓的创新并无实质意义,却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维持其存在,无异于欺骗,与其让其继续占用和浪费公共资源,不如尽快予以清理。
(盱眙县委组织部吴本奇、双全,首发于交汇点新闻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