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谨防“互联网+党建”中的形式主义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互联网+党建”打破了传统党建工作的模式,为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强化舆论宣传提供了新路径。
    然而实际工作中,有时“互联网+党建”被偏面或错误解读,这个APP要下载签到,那个帖文要点赞转发,“打卡”成了干部每日的“规定动作”,安装率、点赞数、转发量甚至成为考核的硬指标。殊不知,形式至上所谓的党建APP、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只是形式主义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不仅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还会给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带来困扰。“互联网+党建”要真正发挥作用、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力戒形式主义。
    准确深入理解“互联网+党建”的本质内涵。“互联网+党建”不是简单地开发几个APP,开通几个微信公众号,而是要实现党建工作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构建信息集成、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立体式组织网络格局,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切实提升党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提高站位统筹谋划“互联网+党建”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上级党委有关部署要求,本着统一、高效、节俭的原则,对本地区本部门的“互联网+党建”工作统筹考虑、统一部署、协同推进,打通党建工作各条线间的壁垒,避免“各自为政”“互不联通”,严格控制各类党建APP、微信公众号数量,该整合的坚决整合,该叫停的坚决叫停,确定保留的集中力量切实办好、管好、用好。
    科学制定“互联网+党建”的评价体系。“互联网+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党建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考核检查党建工作时,要着重评估“互联网+党建”的实际效果,看党建日常工作线上部署督办、党员在线学习交流、网上“三会一课”等是否落到实处,看能否帮助群众解决关心关切的问题,以科学有力的考核检查倒逼基层组织从形式主义“花架子”中解脱出来,合理运用“互联网+”推动党建工作转型发展。

    (泰州市高港区委组织部姬生宁,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