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言论:用好“三项机制”激励干部担当
发布时间:2020-04-12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人才是推动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让更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是集聚释放这股伟力的关键所在。“三项机制”的出台,释放出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强烈信号,也给敢扛事、愿做事、能成事的干部吃下一颗定心丸,注入一针强心剂。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的成效在于落实。要推动“三项机制”落地生根、生威发力,必须坚持分类施策,突出精准二字,落细落小举措,充分发挥政策制度的杠杆作用,有效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化鼓励激励,让干事创业者有名有位。选好人、用对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要形成最大的激励效应,关键要把政策执行到位、用对地方。要坚持把实干实绩作为评先评优、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不断健全完善科学精准的知事识人体系,通过运用日常考核、跟踪考核、专项考核等多种方式,经常性地走近项目现场、基层一线、群众身边,着力在实战实践中发现干部、锤炼干部、选拔干部。要探索建立差别化的职级晋升激励机制,在统筹职数设置分配上,注重向埋头苦干、不事张扬、表现优秀的“黄牛式”和敢打敢拼、不畏困难、实绩突出的“狮子型”干部倾斜,让实干苦干能干者得实惠。要重视干部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完善人文关怀具体举措,大力推进“团聚工程”“关爱工程”“健康工程”,持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加大容错纠错,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因水况不明踩空脚;抓着藤条登山,难免会因山道崎岖划破手。要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必须对干部失误合理“容错”、及时“纠错”。用好容错纠错机制,既要把准政策执行的尺度,又要体现政策关怀的温度。要厘清容错的“边界线”,明确容错适用情形,通过建立组织部门、纪委监委、对象单位三方联合会商机制,从前因后果、错误性质、补救表现等方面进行会商研判、科学甄别,提高容错纠错的精准度。要为干部打好抓早防错的“预防针”,通过督查检查、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把“小毛病”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做好容错纠错的“后半篇文章”,跟踪了解“容纠错”后干部的表现情况,对精神不振的,要多鼓劲、勤引导,帮助尽快“找回状态”;对表现优秀的,要大胆提拔重用,确保“纠”出压力、“容”出活力。
严推能上能下,给平庸无为者敲响警钟。“能上能下”是一对辩证关系,既包括反面惩戒,也包括正向激励。要充分放大“能上能下”机制的正向激励效果和反向倒逼作用,通过建立受处分干部关心教育机制,实施“为官难为”“为官不为”“为官错为”干部分类召回,加强“下”的干部教育管理,跟踪了解“下”后的真实表现,对表现突出、过了影响期的干部,适时提拔使用,从机制上打通干部能上能下的“血脉循环”。要列出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负面清单,建立不作为干部信息库,对发现的不担当、不作为干部,及时通过谈心谈话、教育提醒等措施督促整改。对经提醒仍没有改进的,要通过调离岗位、免去职务等方式坚决予以“下”,推动实现干部配置最优化、绩效最大化,激励更多干部担当作为、主动干事。
(灌云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何峥嵘,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