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组织部长言论:建强一支有“力”的“头雁”队伍
发布时间:2020-05-24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雁飞千里头雁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需要好的带头人。村党组织书记作为村级发展的“头雁”,肩负着夯实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任。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村书记专职化管理会议精神,必须坚持标准选好人,强化实践培育人,建立制度管住人,立足实际关爱人,着力建强一支有“力”的村书记队伍。
  强化定力,在选拔中突出政治考量。政治越强,定力越足。选拔村书记,政治标准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能否旗帜鲜明地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这是最重要的选拔任用标准,也是首要标准。选信仰的“坚定者”。突出政治标准,就是把信仰绝对坚定、对党绝对忠诚的人选到村书记岗位上来,让党的意志、党的政策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并把坚定和忠诚转化为爱岗敬业、履职尽责、苦干实干、勇创佳绩的工作中去。选担当的“铁肩膀”。突出政治标准,就是选敢负重的人,敢啃阻碍群众富裕的“硬骨头”,敢涉制约产业发展的“深水区”,敢于出击,能打胜仗;就是选善斗争的人,擅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抽丝剥茧、庖丁解牛,遇事肯动脑,化解有办法,斗争讲艺术,以“铁肩膀”扛起“重担当”。选群众的“贴心人”。突出政治标准,就是把爱家乡、为群众、肯奉献,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实事的人选出来,始终做到路跟群众一起走,事跟群众一块干,心跟群众想一处,不负于党,不负于民,真正当好村民的书记。
  提升能力,在培育中突出实干导向。实干多一点,能力涨一些。在村书记中树立鲜明的干事创业导向,才能确保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要多练。“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积极扩大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多压担子,勇做挑夫,常受磨练,练就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干中锤炼品行。探索跨村跨地交流任职,让村书记走出“舒适区”,跳进“陌生区”,陷入“恐慌区”,提升全方位能力。要多学。“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开好村书记讲坛,办好“村‘领头雁’能力提升专题班”,用好“西舍红色堡垒”党性教育基地,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轮训模式,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确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鼓励村书记参加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文化层次。要多比。围绕“一城一区一支点”战略定位,聚焦区委“六大工程”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落实情况,村书记要对表对标对照,多看多比多找,找到在初心使命、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创优争先等方面的差距,提振“铆足干劲向前冲”的精气神,提升“一着不让抓推进”的执行力,形成比学赶超氛围,补齐能力素质短板。
  传导压力,在管理中突出从严规范。“严”就要严到底,“管”就要管到位。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才能增强村书记队伍管理的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一张密网管始终”。织密监管“大网”,严格落实村书记区镇(街)两级共管、任职备案、负面清单管理等机制,积极探索专职化、编制化管理。强化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开展好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做到监督管理自始自终、敬畏制度慎始慎终、任职过程善始善终。坚持“一把尺子量高低”。用好考核“尺子”,真考严考、考准考实,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不搞安抚、不搞平衡。综合运用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增强考核的系统全面性和客观公正性。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使兢兢业业的“高人一等”,让浑浑噩噩的“矮人一截”。坚持“一柄利剑判优劣”。高悬问责“利剑”,确保问责硬碰硬、实打实,不“打和牌”、不“和稀泥”,杜绝“软保护”、“软着陆”。结合村“两委”换届、行政村区划调整合并,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村书记。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切实让村书记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开足马力,一往无前。
  激发动力,在关爱中突出鼓励激励。有激励,才有动力。用好鼓励激励机制,才能调动村书记留在农村、干在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政治上有盼头。工作出色,能力出众,岗位出彩,才能脱颖而出。对业绩突出的优秀村书记,积极推荐为村书记“百千万”工程人选,适时提拔到区管副职领导岗位任职。对政治素质好、政绩突出、议政能力强的,积极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对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及时宣传报道,选树典型,争相学习。经济上有保障。“既要让马儿跑,还要让马儿吃得饱”。完善落实好村书记“基础报酬+绩效报酬+考核报酬”的薪酬机制,既讲规范公平,又重实绩激励。为优秀的村书记落实补充养老保险政策,提升想为、善为、有为者的“获得感”,让“争朝夕”的“包里体面”,“负韶华”的“囊中羞涩”。精神上有依靠。展现上级党组织人文关怀,经常开展谈心谈话、走访慰问、心理疏导,定期安排健康体检,对长期在一线坚守、承担急难险重工作的要安排补休调休,对工作表现突出的要安排休假疗养。用组织的温情顺人心、暖人心、聚人心,形成“关怀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南京市高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四海,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