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以史为镜话考核
发布时间:2020-06-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新时代的长征之路上,每一名领导干部都是“考生”,而考核就是评价干部、激励干部的重要保证。对干部的考核,自古有之。考核,亦或称“考课”“考绩”“考功”等,都是评判官员履行职责情况和选贤任能的主要手段。“明主治吏不治民。”自尧舜“三载三考”到春秋战国“上计”“大课”,而后又演化出隋唐时期的“四善”“二十七最”、明朝“考满”“考察”、清朝“四格”“八法”等等。古代对官吏的考核制度从无到有,体系日趋完善,于今时今日亦有借鉴意义。
  注重德才兼备,擦亮“德”的底色。《官箴》有言:“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儒家文化历来推崇官吏以“善”,认为官员的德行对政治和行政至关重要。思想品德是为人处世的基础,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各式各样的诱惑不断涌现,对领导干部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以及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养面临着全新的考验。考核干部,既要判别领导干部是否有足够的领导能力和适应能力,更要考察甄别干部的思想品德是否过硬。
  注重客观全面,站稳“民”的立场。“欲考吏治,莫若询诸民言。”在考核过程中要多听听群众的“声音”,以保证对领导干部工作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汉魏时期就有了“民意官评”制度,唐宋时期也把搜集群众意见作为考核官员的好办法。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考准考实干部,既要看“GDP的箭头”,也要看“老百姓的心头”。在近几年的考核工作中,考核过程中增加了民主测评、谈心谈话等环节,“群众满意度”评价的权重也在逐步提高,这就是重视民生,强调民意的体现。
  注重考用结合,鲜明“用”的导向。考核制度建立以后,有效执行是关键。《明史》中记载:“士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考核的目的是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只有将考核的结果和干部的贬与升、奖与罚密切联系起来,才能让干部对考核真正重视起来,让考核的目的落到实处。要把“考核人”与“奖惩人”“使用人”结合起来,把考核中区分出来的“优良中差”体现到绩效报酬的“多少”和职务职级的“高下”中去,让考核成为一股劲风,驱动复兴大船随风远航。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以史为镜,可以更好地认识“考核”,也才能真正抓好“考核”。

  (无锡市惠山区委组织部陶志成,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