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不妨“开袋即食”
发布时间:2020-06-27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自去年“基层减负年”以来,各地拉开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攻坚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全面检视、靶向治疗,让基层工作更直接、更直观、更直白,一目了然,“开袋即食”。
基层减负不要“装饰”要“品质”。正常情况下,食品外包装只具有防止外部损害和保持内部质量的功能,应像农产品一样,简简单单,一目了然。作为直接接触群众的基层干部,在接受上级检查和群众监督时不能过多地“美化修饰”。基层减负是为了推动基层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是对“品质”的打磨,减去的是“边角料”,撕掉的是“外包装”。县一级不能“硬装”,要主动作为,压缩不必要的会议,减少重复性的文件,及时给基层松绑减负,不求一步到位,但须绵绵用力。应该明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应彻底退场而不是退居幕后,更不能换一个“马甲”继续兴风作浪。基层减负不能“打游击”,更不能“兜圈子”,而要强调化学反应,以催化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基层减负不要“花样”要“标准”。作为即食产品,自然不需要太过“花哨”,直接减少对原材料的加工程序才是正确方向。如果蔬菜脱了样,水果走了形,那就违背了初衷。基层减负不需要“欲迎还羞”的姿态,而是要开门见山的敞亮,那种为了减负而减负的方式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本末倒置。基层减负要有统一的标准,以基层干部的“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什么可以有,什么可以优,在开始“自选动作”之前先做好“规定动作”,将减负成果直观地体现到干部的精神风貌和担当作为上。一方面要多赋予基层一些“弹性”,充分发挥基层的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多考虑基层实际,不搞突击检查、过度留痕的“假动作”,切实减少繁文缛节和“悬空”规定,让顶层看到实效,让基层看到转变。
基层减负不要“胀袋”要“长效”。食品胀袋主要分为物理性胀袋和细菌性胀袋。一般来说,出现胀袋现象就存在变质危险,不能食用。基层减负作为一个动态长效工程,也要把好成果关,延长“保质期”。整体层面,要充分考量基层承载能力,避免让基层“一口吃成了胖子”,一时间难于消化不说,还有“患病”的风险。例如软弱涣散村和先进村有较大差异,上级部门布置任务也应有所侧重,防止软弱涣散村顾此失彼,分身乏术,在发展的路上被“拖着走”。个体层面,要保护基层干部积极性,让干部有激情、有活力、有奔头,不能减到最后把担子压在少数人身上,导致“一人背着一村跑”的现象。因此,基层减负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控,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行减负措施,常抓常新,杜绝“一刀切”。
(海安市李堡镇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