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民先治吏 治吏以政德
发布时间:2020-06-28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况钟,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江西靖安人。他是明朝前期著名的清官能吏。宣德五年,况钟被任命为苏州知府,直到正统七年卒于任上,治苏前后长达十三年。当时,苏州以“烦剧难治”著称,许多官员望而却步。然而况钟到任苏州后,革除积弊、令行禁止、政绩卓著,有“况青天”的美名,百姓为他建祠立碑。瞻仰了况公祠,对况钟为官任事的智慧魄力深感钦佩。
况钟初到苏州,所面临的是,人口逃亡、赋税拖欠、狱案如山、吏胥骄横、粮里贪渎,可谓千头万绪,令人有无从下手之叹。治民先治吏,在这千头万绪之中,况钟把整顿吏治作为治理烦剧的突破口,最终收到奇效。据史书记载:钟至苏,初视事,阳为木讷,胥有弊蠹,辄默识之。通判赵忱,肆慢侮钟,亦不之校。既期月,一旦宣敕,召府中胥悉前,大声言:“某日某事窃贿若干,然乎?某日,某如之!”群胥骇服,不敢辩。立掷杀六人。由是吏民震悚,奉法惟谨。
况钟治吏,吏不能欺。他佯装木讷寡言,使得那些贪吏猾胥放松警惕,同时暗中寻访百姓,搜集获取罪证,然后当众公布,当事人“骇服”而“不敢辩”。况钟是吏胥出身,谙熟公务、体察民情又善于明察秋毫,能够使吏民有效地被慑服,这与“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选人用人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领导干部只有熟悉基层接地气,施政为政才能有底气,才能杜绝“上下相蒙”。
况钟治吏,吏不敢欺。一旦掌握了真凭实据,况钟将犯有贪赃之罪的通判赵忱、府经历傅德、常熟知县任豫等人逮捕法办,又罢免了平庸无能的昆山知县汪士铭等十二名官吏。对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尸位素餐的平庸之辈绝不心慈手软、姑息养奸,行刚猛凌厉的“霹雳手段”,让那些尚未发现的腐败分子望风丧胆、收敛束手。在当时的苏州官场上,况钟面对“相为表里,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不求明哲保身、全身而退,不惜赔上身家性命,也要为民请命、舍身求法。这样一股斗争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致敬。
况钟治吏,吏不忍欺。清代道光年间的苏州知府桂超万在《况太守集》的序言中,把况钟治苏的成功归结为一个“诚”字。况钟为政,刚正廉洁、孜孜爱民,注重弘扬人性中善的一面,唤醒人的人格自觉性,以恩义、诚信来教导和感化身边的吏胥“敛迹”“息心”,从而不忍违法犯禁,又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人士充实府、县衙门吏员队伍。这是古代政德教育的一个典范。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讲政德、修政德、践政德,就是要端正为官从政的价值观、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努力迈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
(昆山市委组织部戎卿,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