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对一个地区而言,能否取得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潜力巨大、能力过硬的青年人才大军。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青年人才培养集聚专项行动的意见》,瞄准科研人才、产业人才、行业人才、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聚焦青年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服务等重点环节,提出了针对性强、惠及面广、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充分彰显了江苏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对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
优秀青年人才,并非“与生俱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拿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江苏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333工程”“双创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培养集聚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国内人才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无论是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还是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都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集聚一支人才生力军和青年突击队。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及时制定出台青年人才培养集聚意见,是因时之举、长远之策,对推动全省人才工作再延伸、再布局、再出发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有一定的规律,遵循规律才能事半功倍。青年人才成长有其特性,有的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有时还难免会走弯路、犯错误。因此,培养集聚青年人才更需要多一些关心、耐心和信心,多一些“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多做一些“搭梯架桥”的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发展眼光和开阔心胸看待青年人才成长,就是一种面向未来、实事求是的人才观念。开展青年人才培养集聚专项行动,一定要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青年人才,不仅看到他们眼下的成就,更要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激发他们蓬勃的创造活力。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从我省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青年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破除成长的门槛和藩篱,是青年人才培养和集聚面临的关键问题。围绕青年人才来苏的难点、痛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度也有温度。要优化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把各行各业优秀的青年人才选出来、引进来、用起来。要提供广阔舞台,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其所长,充分调动青年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要落实关爱举措,帮助青年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为其社保、创业、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地薄者大木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青年才俊“搭梯架桥”,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应尽之责。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注重部门协作,及时分类部署,形成各个部门齐抓共管、深入推动的合力。各用人单位要打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主动开展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青年人才崭露头角。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意见》的深度宣传和政策解读,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青年人才、重视青年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让青年人才近悦远来成为江苏的鲜明标识,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