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坚持以实际能力和贡献评价人才”,科学化市场化评价人才,有利于打通各类人才上升通道。乡土人才作为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金种子”“领头雁”,工作中更应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引导乡土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展身手。
不看一张纸,注重实绩贡献。在过去,因为普遍存在唯论文、唯学历的陈旧评价方式,乡土人才难以得到科学评价,也就无法发挥出这个群体的创造性。随着时代发展,乡土人才数量激增,在乡村振兴的版块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正确评价势在必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考察作为乡土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核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乡土人才建立诚信品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以实际能力和所作贡献为评价标准,重点查看反映本人技术水平和业绩的有关材料,突出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对掌握传统技艺难以量化业绩的,则重点考察地区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内容,确保人才评价“全覆盖”。
不用一把尺,注重标准细分。长久以来,人才评价使用材料论文这一把尺子,极大限制了乡土人才的申报。人才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乡土人才来说,更应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乡土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乡土人才评价标准。同时贴合本地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群众文化艺术等特色开展评定,邀请内行人参与标准制定,做到具体岗位具体分析,更有利于激发乡土人才的创新活力。
不走一条路,注重创新方式。对乡土人才的评价,除了传统评审的老路,还要创新多种评价方式,以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灵活性和科学性,释放乡土人才红利。一方面,丰富评价手段“接地气”,灵活采用考评结合、个人述职等不同方式,大胆采用以赛代评机制,将比赛与评价挂钩,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畅通评价渠道“听民声”,群众的认可才是最好的“试金石”、群众的口碑则是最好的“助听器”,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群众评价为辅助的评价机制,畅通评价绿色通道。培养关爱和使用才是助力乡土人才跨越发展的关键,要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持续进步提升,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新沂市委组织部马姜峰,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