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名为《平安经》的书引发热议。从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个别领导干部热衷于沽名钓誉的为“名”贪心。党员干部本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不应只为“名”不为“民”,只有一心为民,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永怀公仆之心。“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干部不管职务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公仆。无论是身患绝症顶着剧痛依然奋战在兰考盐碱地上的焦裕禄,还是保卫祖国海疆、驻守孤岛32年无怨无悔的王继才,抑或是扎根茅山革命老区55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赵亚夫,都是把人民永远放在心中,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这样的人从来不考虑什么“名”,但他们的事迹却被人民永远传颂。
常抱进取之心。“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党员干部必须敢于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被党中央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吴仁宝,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率领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使华西村由一个欠债累累的贫困村一步步地成长为“天下第一村”。党员干部只有敢于担当、不懈进取,才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存淡泊之心。“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自古以来,那些把虚名看得很重的人,讲究“树碑立传”“扬名立万”,但留给后人的也就是个虚名。“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正是秉持淡泊名利的观念,才成就了南平倭寇、北破胡虏的经世伟业。季羡林曾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意在不为名累。“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尤其应淡泊名利、遏制贪欲,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才能强身健体、安身立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对待名利”,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不要只图虚名,要淡泊名利,将眼光放远。党员干部应永怀公仆之心、常抱进取之心、长存淡泊之心,在苦干实干中赢得人民群众的称赞,用为“民”服务赢得真正的“名”。
(南京市溧水区委组织部詹绍威,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