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社会学中有个名词叫“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中也存在这种效应,一些人才政策红利,往往向“帽子多”“荣誉多”的人才倾斜,而青年人才、新生代人才却得不到足够支持;另一方面,当人才发展顺利时更容易享受扶持,但遇到困境挫折,往往申请无门、申报无果,甚至会被暂停资助、追回奖励。扶持政策如果既不能让人才喝上初生期的“第一口奶”,也不能喝上病痛期的“救命汤药”,那就偏离了助力人才发展的政策初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让高端人才更加枝繁叶茂的同时,将政策向创业初期、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倾斜,让更多“丑小鸭”拥有蜕变成“白天鹅”的机会。创新就是趟出一条没人走过的新路,过程必定困难重重,要建立防错、容错、纠错机制,在人才困难时扶一把、送一程,为勇于创新的人才撑腰鼓劲。
把握“以产引才”与“以才促产”的关系。“产才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产业向高端迈进的必然。”然而,在现实中一般能够围绕现有产业招才引智,但在引进带技术、带项目的领军人才,催生新兴产业方面做得不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没有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一个领军人才,就能聚集一批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兴旺一座城市。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载体是人才,人才与产业的关系不是被动服务,而是驱动引领。当前,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催生,在围绕现有产业“闷头拉车”的同时,要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解放思想,“抬头看路”,认真研究新兴产业发展态势,不仅聚焦“产业链”补全“人才链”,更要探索“人才链”延伸“产业链”,构建人才兴产业旺的生动局面,为发展赢得战略主动。
把握“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的关系。当前,各地“抢人大战”如火如荼,一些地方担心人才流失,要求人才转社保、转户口,甚至规定在当地居住时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落脚点在“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发展,各地区人才流动更加自由通畅,“科创走廊人才”“轨道人才”为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在这样的新时代、新背景下,人才引进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要注重精准施策、按需引才,杜绝“贪大求洋”“唯高是引”。摒弃“零和思维”,加强对人才一体化的思想认知,将“以邻为壑”的人才竞争抢夺关系转变为“以邻为伴”的人才合作共享关系,让人才红利在流动中充分释放。为人才“松绑”,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倾向,打破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生态。
(兴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常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