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公转”和“自转”的双重定位。对于任何地区来讲,总体工作是一套完整的运行系统。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政治部门,必须首先强化政治站位,时刻围绕党委的中心大局和上级组织部门精神要求进行“公转”,找准工作方向,谋划实施推进,做到应势顺势乘势。同时,立足实际抓好“自转”,明晰部门职责定位,不折不扣地推进党建、干部、人才、考核、编制等各方面工作落细落实。
统筹“牵头抓”和“协助办”的辩证关系。党政事务千头万绪,每项重点工作都有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每个部门单位都有主办任务和协办责任,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共进共成。组织部门既要牵头抓好组织工作任务落实,更要发挥“组织”作用,围绕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巡视巡察、农房改善、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调整、编制供给、机制完善和考核激励等方面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找准“上承精神”和“下接地气”的转化路径。基层组织部门处于各项政策中微观的过度层次和转化环节,绝大多数的政策部署在县级层面现形、见底、出效。基层组织部门必须坚持系统性谋划、项目化推进,结合基层实际和具体问题,对照上级要求和党委部署,努力转化、分化、细化和实化,形成一个个具体项目,明确任务,拿出举措,加强督考,做到不偏不倚、全面落实,确保上级政策有效转化落地。
追求“有形之体”和“有效之魂”的有机融合。“形”和“效”是事物存在的两种表现,也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形”是“效”的前提和基础,“效”是“形”的核心和灵魂。做好基层组织工作,既立足根本框架和基本范畴,打造各类有形的制度体系和平台载体,又重视抓住精神内涵,把有效性作为基本取向、评判标准和根本追求,切实体现组织工作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利于长远的“有效之魂”。
放大“静态存量”和“动态增量”的耦合效应。组织部门掌握的机构、编制、职位、职务、职级等资源可谓“静态存量”,而“动态增量”则是对可利用资源和“静态存量”资源的高效使用和科学调配。基层组织部门在对“存量”和“增量”的一线掌控中,必须运用技术的、艺术的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把准增量导向,使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多维度、全时段、广领域、差异化释放正向效应。
彰显“吹号手”和“啄木鸟”的责任担当。“吹号手”体现的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忠诚可靠、使命担当,坚守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率先组织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啄木鸟”则要求基层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善于发现、及时预判基层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敢于直面,深入分析,进而探究有效的解决路径和完善机制,为形成解决问题的制度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打造“精专业”和“懂百行”的过硬队伍。政治强、业务精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安身立命之本,必须时刻维护好这根“生命线”,不断在政治理论、组工业务学习中锤炼素养,在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中彰显担当。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兼修经济金融、招商引资、社会事业、公共治理等各方面“课外知识”,做到既有“成名绝技”,又兼“百家之长”,既敢于担当,又善于作为,从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
(盱眙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进锋,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