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到组织部工作时,我被分在了组织科。有一次,科长交办了一个任务——撰写一篇基层党组织主题党日的分析报告。我在查阅了上级文件和基层上报的材料后,很快就写完交了稿。科长看后,在肯定报告前半部分总结分析的同时,对后面的举措建议指出了一系列问题,“写材料不是搬公式、套模板这么简单,得有自己的‘心’在里面……你才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可以先试着带一个课题到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带什么课题呢?当时,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有所弱化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于是,我围绕这个话题,着手查找资料和书籍,撰写了一份看似比较充实的调研提纲,迫不及待开启了来到组织部后的第一场“调研之行”。
3天、13个行政村、座谈80多人、发放问卷600余份……前所未有的走访交流,将我之前那股子不以为然的态度,冲击得荡然无存。不少资料中没有的问题和想法从村干部、老党员以及村民群众的口中喷涌出来:党员教育依托远程教育平台,虽然丰富了学习形式,但党员坐在一起交心谈心少了;现在都讲新媒体进村部,但农村里大多都是老党员,手里都是“老人机”,那些党员教育APP会不会成了新的形式主义;农村民生工程两件大事:路和桥,但有时候资金却不是最大的难题,先修哪块成了村民关注的焦点、村干部的心病……在村子里的这3天,我深刻领悟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
回来之后,我将自己的调研所得,梳理形成了一篇调研报告,相比较调研之前的提纲设想,这篇调研报告更贴实际、更针对民情、更具有现实意义。后来,报告在一家省级报刊上发表,这是我参加工作见报的第一篇调研报告,兴奋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没过多久,我又调到研究室、办公室,专门从事综合文字工作。一直到现在,我始终不能忘记刚工作时那次调研,是它让我懂得了基层文字工作如果仅是拼拼凑凑、转转发发,就会像机器一样冰冷无情。只有怀揣为民情怀,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才能收集到最真实的信息,笔下的文字才有了温度。我想,这便是基层文字工作的真谛吧。
(盐城市亭湖区委组织部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