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美援朝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0-10-23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近期,我为一位部机关离休的老干部送去了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在与他的交谈中,切实感受到老同志耄耋之年虽至,然而精神不坠、劲头不减的战斗精神。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发展的年轮上刻下深深的印记,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党员干部昂扬向上、慷慨奉献、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从抗美援朝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理应跟随历史的脚步奏响“三部曲”。
奏响“担当作为”之曲,要有“处处皆家乡”的自觉。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70年前,一大批“最可爱的人”唱着志愿者之歌,离开祖国奔赴朝鲜战场。70年后,面临着脱贫攻坚重任,一大批干部主动援疆、援藏、援陕……更多的干部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田间地头、发展一线都是他们的身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面脱贫需要把扶贫地方当做自己家乡的干部,主动挑起工作的重担,遇到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上的困难和问题,都必须主动协调,努力化解,确保“不误事”;遇到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精准扶贫中的矛盾和纠纷,都必须敢于负责,主动化解,做到“不怕事”;遇到涉及社会稳定的敏感问题上,都必须清醒慎重,积极应对,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出事”。党员干部只有心怀他乡为故乡,把“异乡事”当作“家乡事”、把“异乡人”当作“自家人”,才能在他乡根植血脉、书写担当。
奏响“身先士卒”之曲,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70年前,志愿军顶着零下20℃的严寒前行,很多战士腿脚被冻的截肢;70年后,面临着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始终“逆行”在疫情最前沿。没有志愿军艰苦作战,就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战果;没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党员干部,就没有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然而,少数干部“怕惹事”“嫌麻烦”,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之道;有些干部总想着求安稳、要“帽子”,丧失了一心为民的情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善于体贴民情、关心民意,集中民智,勤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真正做到一事当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心思用在事业上、用在服务上;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勇于克服阻力,集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力量。
奏响“浴血奋战”之曲,要有“敢教日月换青天”的斗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70年前,我们可以毫无畏惧跨过鸭绿江,面对强敌毫不退缩;70年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可以撸起袖子大步向前吹响奋战的号角。纵观当下,少数干部在工作中当“老好人”,不敢向下加压力、交担子;有的缺乏危机感,固步自封,习惯于“穿旧鞋走新路”;还有的对待问题信奉中庸之道,缺乏干事的闯劲、冲劲、干劲……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卸下心理负担、放下思想包袱,敢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自我提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要坚持务实求真当头,坚定“千磨万击之坚劲”的斗志;要敢于同“等靠要”和“庸懒散浮拖”等不良思想作坚决斗争,在面对复杂局面、重大原则问题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定理想信念,敢于同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斗争到底。
(丹阳市委组织部杨云腾,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