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让读书也多点“古早味”
发布时间:2020-10-31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如今这个快速、便捷、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似乎离古时读书前沐浴焚香的精致、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诗酒趁年华的潇洒越来越远了,取而代之的是种种重在娱乐、轻松、通俗的“读图文化”将我们带入一个“快餐时代”。我认为,“快餐时代”的读书,也不妨在制作过程里多加一些“古早味”配方,对话古人之读书法。

  “三余”读书法里的抓时间。据《三国志》记载,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冬天没有耕作任务,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去劳动,也是晴天之外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大有收获。古人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持家,便是在辛苦劳作之后仍以焚膏继晷的毅力学习,这种善于抓住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在时间碎片化的现代仍值得传承。

  “八面受敌”读书法里的抓效率。北宋大文豪、大学者苏轼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八面受敌”法也历为学者称道。“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所要研究的书籍的各个方面当做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自己如同主将,心中有万千兵法,运筹帷幄,采用不同的对敌之法各个击破。苏轼有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可见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丰富而广博,读一本好书便可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突出重点以主要精力应对,自然事半功倍。

  “游读”读书法里的抓实干。先贤顾炎武是清初的硕儒,他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之法,他的“游读”便是在游学中饱读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无字之书”,在离乡北游的二十余年中,他遍访名山大川,每到险关要塞,必考察当地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并与书中记载进行勘对,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能做“下笔虽有千言,胸内实无一策”的腐儒,而应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积极把书本转换为改善不足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铲除痼疾的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型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可见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气质,不仅在于经济富强、物质雄厚,更在于有书香的文化环境、有情怀的文化传承、有温度的文化守候,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快餐时代”,向古人学习读书“古方”,“古早味”的配方所蕴含丰富现代性的启示也等待着我们去汲取。

  (昆山市委统战部贾上,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