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设置内容,力戒“为考而考”。现实中,一些考核偏离了应有的“轨道”,不注重考核内容的科学性、不注重考核对象的差异化,为了完成指标而“考”,“带偏”了部分干部的干事方向。考核从来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考核,推动干部“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我们应坚持党中央倡导什么、部署什么就考核什么,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定目标出考题,聚焦实践实干实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分类设置考核内容,细化明确担当作为的具体评价标准,从而精准地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识别出来。
精细开展考核,力戒“不准不实”。在干部考核中,一些地方不重“平时表现”只重“期末成绩”,开展考核时只注重看台账、听汇报……种种简单机械的考核,就像葫芦掉到井里,好像下去了,其实还是浮在表面。干部考核是一门学问,知事不深、识人不准,不仅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影响选人用人精准度,甚至会带来“带病提拔”等问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考核中擦亮“火眼金睛”,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为重点、专项考核为补充,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考准考实干部,再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筛除那些“实绩注水”“身上带病”的人,确保选出来的干部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精确运用结果,力戒“一团和气”。个别矛盾复杂的单位为求相安无事、面上一团和气,大搞“司马称好”把戏,“考”“用”两张皮,出现评先“轮流坐庄”、推优“排排坐吃果果”现象。激浊才能扬清,惩懒方可励勤。精准运用考核结果、兑现考核奖惩是干部考核的“生命线”,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选拔任用、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畅通干部“上”“下”的渠道,将那些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优先提拔,让出力者“出彩”;把那些庸政懒政、群众差评的干部及时调整,让无为者“无位”,着力打造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政治生态,进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奋斗者”“实干家”“追梦人”。
(沛县县委组织部丁沛,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