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有泥
我和农作物打了一辈子交道,农作物不会说话,却是最老实的,只要认真对它,它就会显示自己的生长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播种就会有收获。
我先后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我都待过。1993年,我当选镇江市人大副主任,但乡土情怀难以割舍,于是我提出不驻会请求,坚持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
2001年,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但看到茅山老区还尚未脱贫,农民还没真正富裕起来,肩上的担子实在放不下。我来到贫困落后的戴庄村、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努力让一个最穷的村真正实现的小康。
我和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党支部同志们一起,探索广大小农户实现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寻找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新模式继承了中华民族5000年农耕文化传承,尊重自然规律,种植绿肥,施用农家有机肥;善待生命,不用化肥、农药;多元种植、养殖,农牧结合;引进适宜良种,挖掘地方品种潜力,尤其是资源节约型品种;培育生物多样性,致力于修复破坏了的生态系统,恢复、提高土地的自然生产力。积极采用对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手段,促进农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努力实现农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目标,在农业比重比较高的经济薄弱地区,成功创造了“戴庄经验”案例。
心里有梦
农民的小康梦也是我的梦。我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一个个品种被引进、消化、转化,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破解,老区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茅山老区群众为此编了个顺口溜,“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申请支援灾后重建工作,建成江苏援川农业示范园,成为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得到了“要想四川富,留住赵亚夫”的赞誉。
四年前,在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人社部门热心帮助指导下,以退休或快退休的农业科技人员为主,有多个农民全国劳模参加的赵亚夫团队工作室在句容正式挂牌成立。团队成员多年来互相之间就维持着很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以志愿者身份,为镇江市三农工作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工作室正式成立,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我们的干劲更大了。团队成员奋战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取得了很多新成绩,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衷心称赞。如团队核心成员果树专家糜林“燃尽生命光,照亮富民路”,最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中国好人、江苏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葡萄专家芮东明最近被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授予镇江市最高荣誉的“人民奖章”;农业专家沈晓昆获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光荣称号;畜牧专家戴网成获得了省首批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等等。我们这些老科技人员,决心活到老,学到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农技专家、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