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给乡土人才更广阔的舞台
发布时间:2020-11-14   来源:瞭望   点击    

  近年来,扬州市抓住乡土人才这个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依托地方职校建好研修学院集训人才,依靠身怀绝技的能人办名师工作室培育人才,出台扶持政策打造创业街区集聚人才,围绕产业振兴建设创业园吸引人才,乡土人才工作风生水起,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初见成效。实践证明,给乡土人才以用武之地,乡村振兴战略就会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宏伟的战略构想,乡村振兴、人才强国等战略举措,呼唤涌现更多的乡土人才担当重任。一子落全盘活,大凡乡土人才作用发挥得好的地方,乡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改善,村容村貌整洁,邻里和睦相处,社会安定有序。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阶段,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要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乡土人才在满足农民高水平就业和实现创业梦想方面,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激发农村大市场的潜力,给乡土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乡土人才根扎乡村,心系农民,乡村振兴需要这些死心塌地的乡土人才。我们应以实际行动支持乡土人才这个“三农”工作的生力军。扬州市抓乡土人才工作的做法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创业“指路子”。乡土人才已不同于传统的手艺人,但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及时获取有价值的资讯,仍然是他们的迫切期盼。发挥信息来源多、政策掌握准的优势,帮助他们研判市场、分析需求、权衡利弊、取舍项目、少走弯路,是体现有为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乡土人才资本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倒逼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帮办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慎重选择项目,科学实施项目,全程跟踪项目,引导他们选好创业的路子,走好科学生产经营的路子。


  扶持“给票子”。像重视城市人才那样重视乡土人才,根据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借鉴成功经验,结合行业特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把扶持资金用在关键的“带动”上。衡量扶持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关键看两条:一条是,看乡土人才能否通过项目实施,带头勤劳致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条是,看实施的项目,能否带动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带出乡村振兴的新面貌。扶持政策应坚持一视同仁,在投向、投量、投效上更多地依靠第三方力量,科学评估,精准施策,避免行政力量大包大揽,让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各司其职,使有限的扶持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提升“搭梯子”。在市场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提升乡土人才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如何让传统手艺与现代市场无缝对接,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手段,尽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如何让自发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巧妙切换,通过风险投资、文旅融合,做响品牌等措施,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如何让个人的勤劳致富与农村的整体增收完美结合,发挥能人示范效应,更好地走共同富裕之路,等等,都需要对乡土人才进行系统的市场意识、资本经营、技术开发、强化管理、人才培养等培训。管理部门责无旁贷,为乡土人才搭建不断提升素质的梯子正逢其时。


  晋升“给位子”。乡土人才的激励在当下有许多途径,但就市场开拓、产业发展、扩大影响而言,职称评定也十分重要。大多没有高学历,只有从业经历,也没有学术论文,在职称评定上有着诸多制约,这是乡土人才的心头之痛。在扬州等地方,已经为乡土人才评职称开了一条政策的口子,只要他们有业界认可的过硬业绩,就可评定相应的职称,从而使乡土人才扬眉吐气。在给乡土人才评职称问题上,要有创新的思路、改革的举措,不唯学历,不唯论文,鼓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转化效果体现在产业发展、百姓致富上,不拘一格,大胆突破,把职称评定的权力交给社会大众,标准定在推动乡村振兴上。要通过各种努力,引导更多的乡土人才扎根农村,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回流农村,为农业发展赋能,为农民增收出力,为农村繁荣添彩。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约研究员李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