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中,勤俭节约既是个人修身养性所必须,同时也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长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节约每一粒米、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勤俭节约的家风,塑造着我的人格,熏陶着我的性情,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我的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家中珍藏的一幅《朱伯庐治家格言》书法作品,几次搬家,但始终悬挂在客厅,作为持家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尚简尚俭尚勤成为了我全家人的生活态度和家风。
节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号召,崇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好作风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敬爱的周总理是勤俭节约的光辉典范。他一生俭朴,吃用都比较简单,他总是把饭菜吃干净,即使掉在桌上的饭粒都会捡起来,吃过菜还会夹起一片菜叶抹过碗底后吃掉,或把盘子里剩的汤用开水冲一冲喝下。他经常提醒人们,不要只顾革命了,就忘了艰苦奋斗,大家要注意节俭,不能浪费。
做勤俭节约的表率。风成于上,俗行于下。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带动示范效应。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躬行节约、反对浪费当作修身养德、历练党性的磨刀石,作为一种责任来担当、来坚守,带头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带头在单位落实餐饮节约的各项措施,带头在家庭传达勤俭节约的美德,带头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节俭的餐饮消费方式,珍惜每一粒粮,把勤俭节约落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家庭的富裕,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持家;国家的强大,需要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勤俭之风。
积羽沉舟,滴水成河。唯有在个人、家庭、单位,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和过度消费,养成“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国风、民风、家风,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迈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
(南京市伏健章党建工作室负责人伏健章,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