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须有“考古情怀”
发布时间:2020-12-07 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细细想来,基层工作与考古工作有很多共通之处,干好基层工作需用考古情怀丈量大地。
要有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信念。“考古是安顿身心的职业”,对于很多考古工作者而言,考古不仅仅是赖以谋生的手段,更是精神力量的源泉。考古工作者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山野探寻历史的谜底,在追溯历史中了解过去,志在更好地理解现在、开拓未来。广阔的基层田野,既有湛蓝的天空,也有密布的“烫手山芋”,面对艰苦的条件和复杂的工作,应做一个心怀梦想、追求远方的基层干部。青年习近平以北京知青的身份来到梁家河,从“什么都不会”到“一把好手”,从“不了解”到“接地气”,再到深深热爱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培植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根深才能叶茂,求木之长,必固其根,须把基层作为磨练自己的“磨刀石”、锤炼自己的“大熔炉”,在基层学政策、学做人、学本领,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启发思路、获得力量。
要有知行合一、山野为伴的无悔。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学习一系列相关的专业知识,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但无论学习多少专业知识,考古工作者最佳的课堂和工作室就在山野中,考古的真知灼见就保存和书写在广阔的大地上。做基层工作,一方面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目标,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练就一双“铁脚板”,行走在山野田间,穿梭于房前屋后,走入老百姓家中,脚下踩泥土、身上沾露水,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案例来疏导难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要有融入大局、奉献公众的情操。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只有融入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考古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青春献给考古,文物上交国家”,考古发现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对考古工作者甘于奉献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南开师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基层工作是支撑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只有胸中有大局,将自己所负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认清自己的方位,工作才能有方向、有章法。坚持使命不改、初心不怠、并行不惧,基层有秀美的青山绿水,有养育我们的土地,有亲人一样的人民群众,将青春和理想铺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谋福利,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在基层实干中不断坚定信仰、提高觉悟、奉献人生。
(金湖县委组织部骆秋宝,首发于中国江苏网组工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