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淮安府署话官箴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官箴,是对从政为官者的诫勉和规范。作为我国古代府级官衙,淮安府署处处体现着古代官箴文化,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戒石坊、牌匾、楹联上题联立志、劝告部下、自省自勉之作,展示着历任为官者勤政为民的理念。

  敬民思想自古有之,《尚书》有言“王司敬民,罔非天胤”。民众是国之根本,民心向背事关国家兴衰。官箴认为州县官员一定要敬民,重众不轻民的敬民思想是淮安府署亲民理念的主旨之一。

  穿过府署仪门,庄严高矗的戒石坊上书“公生明”,背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坊触目,字惊心,警示为官者的俸禄来源于百姓,上天在看着,应当对民众有所敬重,把民众放在心上,否则,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而正堂前的一副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把“民”当头,将“官”置于百姓之中,用通俗的语言阐明了民和官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敬重民众、换位思考、勤勉工作、造福一方的道理。

  历朝历代选拔任用官员的标准在不断变化,但勤政为民始终是重要标准之一。淮安府署六科中的吏科负责府衙官员的选拔、任免等事务,在吏科有一副楹联“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表明了当时选拔、任用、考核官员的标准,时至今日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州县官员只有勤政为民,将利民富民作为执政理念,才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明正统初年淮安知府丘陵,凡为民之事都积极去做,唯恐落人后,亲自实地勘探,开挖渠道,方便庄稼种植,使百姓有饭吃;鼓励百姓开荒,种植林桑等经济作物,使百姓有钱花。同时,还将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作为解决富民问题根本,这与现代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丘陵生动践行着淮安府署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的志向,百姓交口颂扬他为“父母官”。

  在淮安府署正堂挂着的不是常见的“明镜高悬”,而是“忠爱”匾额,二堂匾额同样上书“省刑爱民”,爱民文化在府署内随处可见。户科楹联“赋税须知四民隐,度支应悉八方情”要求为官者征收赋税时要体恤百姓艰辛,工科楹联“兴工为国珍财货,举役存心泽子民”告诫为官者要心系百姓,为后人着想,甚至在生活起居的后宅院,知府陈文烛手书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分则官不值一文钱”,来自省对百姓要大度宽容,这样浓厚的爱民思想自然容易得到百姓的共识与拥戴,而在此文化熏陶下,淮安知府大都能爱民如子。

  敬民、为民、爱民的官箴文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省自勉、警示他人、树立榜样的作用。“古为今用,以史为镜”,感悟淮安府署官箴文化里的亲民理念,广大党员干部当把一切为了人民常记于心、常践于行。


  (金湖县委组织部骆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