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发布时间:2021-05-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基层民生“关键小事”是社会治理的焦点所在。“县吏”虽小,但责任重大,应练好心力、能力、定力,把工作做得有效度、有深度、有温度。
因地制宜,编好一本接地气的治理“指导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长期以来,基层办事“百姓多头跑、审批繁冗长”的现状饱受诟病,其根源在于基层事、责、权不对等,这也是制约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出堵点。须以便民惠企为导向,从制度刚性上着手,在尊重地方、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基础上,画好基层改革“路线图”、“时间表”。近年来,江苏省在全省乡镇(街道)总结推广经济发达镇“1+4”基层治理新模式,精简机关、赋权扩能,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一队伍管执法”,这既是破解基层“看得见管不着”服务困境的一剂“良方”,更是一次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
因人制胜,带好一支有奔头的治理“先行军”。“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无论是在疫情防控中,“小巷总理”们面对街道社区抗疫“主战场”挺身而出、担当扛责;还是在脱贫攻坚中,“马德福”式基层干部扎根边远山区、用脚步丈量精准扶贫之路......事实证明,广大基层干部是解决基层民生“关键小事”的中坚力量。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须充分整合村居干部、公安干警、志愿者、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实施“阶梯式”培养模式,常态开展业务培训、“传帮带”交流等活动,打造一支以“坐到群众‘炕头’、干到群众‘心头’、想到群众‘前头’”为导向的治理“铁军”,并建立健全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让基层工作者有专业度、有归属感。
应时而变,画好一张智慧化的治理“网络图”。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日渐广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推进基层公共服务高效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使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情民意、畅通沟通渠道。比如,浙江杭州推出“城市大脑”,涵盖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江苏常州打造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通过整合政务资源,用大数据助力治理现代化;广东省开发出“粤省事”集成民生服务小程序及公众号,高频通办社保、公积金、出入境、交管、助残等多项民生业务,“指尖轻轻一点”便可事半功倍。这些案例表明,科技赋能基层治理,重在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政府的服务性,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底盘”,基层治理大有可为。在新时代基层治理改革道路上,应拿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朝气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勇气,激浊扬清、兴利除弊,提升基层治理质效,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枝叶关情”治理答卷。
(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王明君, 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