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经济社会有需求、人民群众有关切。回顾江苏技工教育近70年的发展历程,既满怀激情、锲而不舍,又历经困苦、艰难曲折,但却始终锚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始终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充分彰显了技工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技工教育发展正面临不可多得的春天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技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的机遇期也悄然而至。
党政领导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育与发展,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今年,省委省政府调整了江苏技能大奖评选表彰办法,数量上调整为每2年评选表彰200名江苏工匠、20名大工匠;范围上从侧重于面向生产服务岗位一线工作的技能劳动者,扩大至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信息技术等岗位的技能劳动者。
经济社会的期待。如今,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作为技能人才大省的江苏同样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吸引青年人接受技工教育和技能培训,如何引导更多劳动者重视终身培训和技能提升,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是直接关系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课题。
支持体系的形成。规划层面,“实施技工院校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建设”已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人社厅牵头首次编制事关未来五年技能人才、技工教育发展的2项省级专项规划。立法方面,省人大今年已启动《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起草工作,其中专设一章“职业教育与培训”,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大培训格局。在实践层面,今年江苏省出台了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10项技能新政;全国首家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在常州武进顺利开园;创新建立了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围绕新职业新工种形成近20项技术资源;健全了职业能力建设专家库制度,首批100名专家已经入库;突出竞赛流程再造,完善了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规则。在项目层面,近期厅党组审议通过“十四五”时期全省技工院校重点建设项目,每年省财政投入5000万元,用于“4个项目+1个竞赛”。
以齐心实干写就技工教育的春天故事
各种积极因素的叠加发力共同促成了技工教育春天的到来,我们要善于借机借势借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政治建校,依法治校,改革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努力提升技工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坚持政治建校。去年,省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技工院校党的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党对技工院校的全面领导,提高技工院校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监督、执行各环节的作用。
坚持依法治校。各类技工院校必须强化法治意识,将所有的办学行为置于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依法办学不越底线,诚信办学不碰红线。各级人社部门要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办学治校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
坚持改革兴校。政策赋能,广泛争取组织、发改、教育、财政等部门的政策支持,用好用足人社部门的岗位管理、技术职称、绩效工资、表彰奖励等职能资源。教学赋能,从学校、专业、师资三个层面发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技工院校、品牌特色专业群、一体化名师工作室和师资研修中心。培训赋能,鼓励支持办学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学校承担更多的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评价赋能,鼓励支持技工院校备案成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牵头或参与开发评价技术资源。竞赛赋能,统筹全省竞赛资源,修订竞赛管理办法,将更多竞赛向技工院校倾斜。
坚持质量立校。把规范办学,提升内涵作为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创新链、产业链代际跃升,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回应发展需要、人民需要、竞争需要,在促进就业、适应产业、服务行业、引领业态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人才强校。各技工院校要在教师的“引、培、用”上多下功夫,以更宽视野引进高水平教师、工匠人才到校带徒传技;要畅通教师的资格认定、职称评聘、进修培训等各类通道,拓宽教师成长空间;要尊重技工教育办学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正让学校“英才荟萃、名师辈出”。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顾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