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重在“协同”
发布时间:2021-10-09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应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架好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连接桥”,实现互促共进、融合发展。
当下,各地新增就业人口规模不断增大,用人单位频繁出现“用工荒”,人才供需失衡的情况日趋严重。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相一致。比如,有的高校盲目求新求全,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不顾办学条件和自身优势,只注重专业外延拓展,但又受制于本校师资和实验资源限制,最终导致“新专业办不好、旧专业不用心办”。再比如,部分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与调整,缺乏对人才市场的分析与预见,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速度和规模,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又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高校应根据产业需求,提高自身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抓取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编制《各个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针对性地摸清各类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情况。从学历、专业、工作年限、经验、能力素质、认证、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等多个维度,对紧缺岗位进行精准“画像”。科学设计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使学科结构和布局适应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实践证明,产业需求尤其是高增长阶段的产业需求往往会出现产能过剩、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过高的情况,需要融合新兴技术,科学引领产业结构升级。高等院校应在新兴技术基础上,开展专业内涵重构,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挖自身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办好各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提升培养格局,拥抱新技术,深化各个专业改革力度。运用新技术改造原有专业,尤其是对贴近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无人控制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相关的专业进行改造,降低人才培养对产业需求不匹配的不利影响。注重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技能和素质,推动专业设置从“工具属性”向“个性发展”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应认清“时、势、局”,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为核心,从产业需求供给侧动态发展入手,设置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为拓展,突破各类障碍藩篱,提前谋划专业布局,增设新兴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保障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端在结构层次、质量水平上协同。探索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泰州市海陵区委组织部苏钰莹,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