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当前,江苏正在大力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江苏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大军,推动江苏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是江苏人社部门义不容辞的主责主业。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精准发力、同向发力、集成发力、持续发力,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聚焦产业工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贴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531”产业链培育的实际需要,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劳动者培育体系。夯实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强化行业组织支持作用,高质量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企业要什么、企业缺什么”,大力推广“以工代训+”“互联网+”“职业培训券+”为主的技能培训模式,靶向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案,有意识地造就更多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引进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领军人才,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海外研修,实现技能人才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高度契合。同时,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推广订单式、套餐式应用型技能培训,探索跨越“数字鸿沟”的新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提升产业工人数字经济技能。加大新职业新工种技能技术资源开发力度和强度,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引导企业将技能人才评价与生产实际、与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技能人才评价的引领作用。
聚焦后备力量,高水平组织技工教育提升行动。坚持促进就业、服务产业的导向,突出技工院校职业培训与学制教育“双轮驱动”特色,以充足、稳定的技能劳动者,切实缓解当前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留不住”等问题。以务实管用的赋能举措,统筹技工院校布局,优化技工院校结构,支持技工院校提升生源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所设专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契合度,与新兴主导产业的匹配度,形成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成长梯队。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引领,强化技工教育教学研究,新建一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群,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省级师资研修中心、省级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等,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提高产教融合的精准度,打造在制造业技能教育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型”技工院校。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总结先行地区“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通过校企双元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毕业即就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来江苏举办培训机构,开设培训项目,切实加大对青年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力度。
聚焦大国工匠,高起点推进“江苏工匠”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多元化投入、多方面保障,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服务、评选表彰机制,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技能人才。完善以世赛、国赛为引领,以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为龙头、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技能练兵比武为基础的竞赛体系和制度规则,以赛促评,以评促用,让各级各类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江苏技能大赛”迭代升级,选树技能状元,激励技能标兵,引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风尚。多措并举创响江苏技校、江苏技工、江苏技造三大品牌,江苏技校着眼建名校,培育技能人才;江苏技工着眼育名匠,成就技能人才;江苏技造着眼出名品,展示技能人才,努力推动“江苏制造”成为优质产品、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创新开展“江苏技能大奖”评选,以身边人身边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优化整合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完善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抓好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落地落实,试行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机制,探索技能领军人才政府津贴制度。积极拓展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职称之间的贯通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职业发展的双向贯通。鼓励企业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机制,支持企业为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技能劳动者的职业获得感和社会荣誉感。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顾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