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皇历新一年的标志。自秦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天这一季的开始。
今年立春,恰逢春节期间,千家万户沐浴在融融春意中,人们张灯结彩喜迎春天,广阔大地也渐渐呈现出生机。“草色遥看近却无”,刚露头的小草水润润的,树木的叶子开始泛青,鸟儿在枝头雀跃,太阳不再吝啬,把春天的暖意挥洒向山庄原野,春的诗篇渐渐铺开了美丽的画卷。
立春时节,挥墨抒怀。唐代诗人罗隐在《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写道:“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盼望立春到来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唐代诗人卢仝写下《人日立春》的诗歌:“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诗人感叹,春去春来,似乎有无限的循环,但是人生有限,属于自己的春天更加有限,过去蹉跎了许多时光。他立誓从此严格要求自己,要与刚刚绽放的梅花一起,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颇有激励意义。春回大地之日,寒冷仍未退去,宋代诗人张轼的《立春偶成》读来琅琅上口,“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由“草木知”到“生意满”,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变化的过程,眼前顿时豁然开朗。
立春以后,蛰伏了一冬的春菜开始萌动,顽强的生命力迸发出来。田间地垄、阡陌沟畔间,丛丛簇簇充满了意趣。古时就有立春时节“咬春”之说。杜甫晚年所作的《立春》诗中就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正是描写“咬春”的习俗。诗人面对自家用生菜制作的春盘,触景生情,忆及人生浮沉,感慨万千。宋代李时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劝了亲庭眉寿酒,旋裁春帖换新诗。”北方吃春饼,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表达人们对新春的美好祝福。
立春,是新的生命序曲,历经冬日蛰伏,万物都重新焕发生机,世间的美好和繁荣也将次第绽放,带着末冬的余寒和早春的初暖,在大地间描绘出一幅“年丰腊雪经三白,地唆春郊已遍青”的节令图,充满活力和期待的春天帷幕正缓缓拉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季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奏响砥砺奋进的序曲,在开好局中赢得先机,在起好步中拔得头筹,共同播种“春天的希望”。
(南通市海门区委宣传部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