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沃土育壮苗,深海出大鱼。要充分把握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优化培养环境,涵养发展生态,为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打牢坚实基础。
时常翻土,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播种时,被翻耕过的土地更加疏松,透气性也更强,利于植物生长。人才培养也是如此。想让科技人才敢闯敢试、勇攀高峰,就要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要主动为科技人才松绑、减负、降压,注重向用人主体授权,下放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让科技人才既能独立思考,也能自主决策,鼓励科技人才在“买不来的技术、卡脖子的问题”领域,释放聪明才智,激发创新热情。
精准滴灌,健全完备的培养机制。人才不是“坐而论道”选出来的,也不是“论资排辈”熬出来的,培养科技人才必须立足科研实践。中国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任务造就了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培养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工程更是培养锻炼了成千上万名科技人才。针对不同类别人才,实行分阶段、差异化、精准式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围绕学科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挖掘本土培养“富矿”,打通对外招引“堵点”,消除传统评价“栅栏”,在众多“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和“无人区”计划等科技创新主战场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科学施肥,提供优厚的激励保障。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技人才要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吸收充足的精神养分。大桥挺立、高铁奔驰、蛟龙入海、神舟飞天……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书写科学家精神的历史。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张旗鼓选树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引导科技人才参与重大项目把脉问诊、重要规划建言献策、重点工程咨询论证,不断增强成就感。要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把“衣食住行”照顾全、“喜怒哀乐”关心到、“急难愁盼”解决好,让科技人才潜心探索、安心研究、放心攻关。
(泗洪县委组织部金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