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是第一位的。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需要加强研究实践,破解标准界定难、客观评价难、常态运用难等难题,画准干部政治画像。
考察干部,首在精准。要坚持简化,在把握好考什么、听什么、怎么用等整体程序基础上,指标设定删繁就简、优化整合,不给被考察对象、单位增加额外负担。杜绝虚化,制定指标贴合实际、有效管用,谈话、走访不能“蜻蜓点水”、浮在表面,选准关联度高、知情度深、代表性强的干部群众进行访谈测评,确保评价有人佐证、有事印证,切实让干部的政治素质看得见、可衡量。谨防泛化,要深入考察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态度和实际成效,看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否自觉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否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同时结合干部岗位性质、职责要求等,设置个性化考察指标,推动政治素质考察落于微观、体现具体。
评价干部,重在全面。要避免以偏概全,提前制定谈话提纲,让被谈话对象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并对谈话中了解到的重大任务、重要事项、重点工作进行实地察看,与“面对面”的情况比对验证,确保科学准确、客观公正。设定一定数量的正反指标,明确被谈话对象根据实际情况选填一定比例、最具特色的指标,改变干部考察“讲好话多、谈问题少”的情况,把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表现看清楚、察明白,画清画准干部政治“画像”。
了解干部,贵在常态。既看干部一朝一夕、一时一事的表现,更看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一贯作风。察在平时,不搞急拿现用、不求一时之功,结合年度考核、走访调研,嵌入式开展日常政治素质考察,看干部急难险重问题处置、个人进退留转态度以及违纪违法、组织处理、信访等情况,作为检验干部政治表现的“第一手资料”。管在长远,开展任前、年度、专项等政治素质考察,建立政治素质档案。用在实处,在干部人事调整、评先评优时用好政治素质档案,选人用人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决,切实选出过得硬、靠得住的干部。
(丹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