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是群众内心一直在意、口中反复说起的话语,是党员干部在基层调研中普遍能听到的一种声音,也是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常见方式。虽然群众的唠叨有时词不达意,甚至不着边际,但如何正确对待,却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试金石”。
俗话说,言由心生。群众的唠叨零零碎碎却藏着大小需要,磕磕绊绊但饱含民生关切。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感受最为深刻,也最有发言权。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成了群众心里解不开的结。有的表现不耐烦,习惯粗暴打断群众说话,让群众吃“闭门羹”;有的决策不开放,对群众的意见置若罔闻,自我感觉良好,事后追悔莫及;还有的办事不靠谱,左耳进右耳出,嘴巴勤屁股懒,跟群众玩“躲猫猫”,把要办该办的事丢到了“后院角落”。凡此种种,都是不愿听、听不进群众唠叨的具体表现,需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应直面问题下沉,经常到群众意见大、呼声高的地方走一走,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领域看一看,到问题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转一转,善于从细微表情里耐心留意群众的难,从只言片语中细心捕捉群众的怨,从欲言又止中用心琢磨群众的痛,掌握一手的“活情况”,听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广开言路纳谏,笑脸迎接走上门来的群众,尊重群众的表达权和知情权,邀请群众当“考官”、当“言官”,接受群众的广泛监督,用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异见”校准实践的方位、改进工作的方式。诚心诚意沟通,凡事带着感情换位思考,带着温度商量着来,既严肃又活泼,既讲原则性,也讲灵活性,和群众多说家常话、大白话、喜闻乐见的话,不说官话、空话、伤害群众感情的话,让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到点子上。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善听唠叨更要善作善成,将“呼声”转化为“掌声”。带着“一竿子插到底”的责任心处理群众口中的大事小事,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法,在琐碎的语言里抓住最核心的利益诉求和主要矛盾,以“燕子衔泥”的精神闭环解难题、办实事。铆足“背着石头上山”的韧劲,对事关群众利益的具体问题、服务对象反映的共性问题、长期积累形成的信访难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列出整改清单和完成时限,及时公开处理结果,努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群众不再来回跑、诉苦衷,真正让群众“笑口常开”。
(海安市委组织部陈林,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