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推动村集体经济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增收动能。基层党组织是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以党建引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让广大农村焕发勃勃生机。推行“三级书记”抓增收。组建村集体增收工作专班,创新“县规划镇统筹村落实”推进机制,县委书记作为“总指挥”,一线指导全县增收工作;镇街书记当好“操盘手”,制定镇级增收规划,“一村一策”明确增收举措;村(社区)书记当好“战斗员”,具体落实各类增收路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良好局面。建强“三支队伍”稳增收。探索村“两委”队伍专业化管理,推进“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工程。精准选派有资源、有路径的机关骨干,到增收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千方百计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施乡土人才“百千万”工程,深化“定制村干”“兴村特岗”等做法,推进乡土人才“三带”行动,做实集体增收的人才基础。实施“三大行动”促增收。推进富民强村行动,打造鲤鱼山庄、下邳古城、房湾湿地等一批“农文旅”产业,发挥九顶山野生动物园辐射效益,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深化拓展“支部+电商、支部+帮促项目、支部+家庭农场”等发展模式,打造沙集电商产业园、电子商务街、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三大网播创业基地。推进村级债务清零行动,明确化债重点,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量”。推进产业培育行动,重点扶持增收示范性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发展、生产服务和混合经营等项目。
发挥支部作用,拓宽增收平台。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持续推广“支部+合作社”模式,依托特色资源禀赋,壮大现有集体经济产业。成立农事托管社,明确“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采取“托管服务组织+村委会+农户”方式,签订托管服务协议,提供“耕、种、防、收”服务,积极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实现农事全程托管服务。成立农资经营社,明确“谁来管理、怎么管理”。村“两委”成员领办农资经营社,在农资商品购、销、存、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控,提供种肥药的存储配送和技术指导,实现要素流动、资源集聚、优势互补,打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成立物业服务社,明确“谁来服务、怎么服务”。创新“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物业公司”新型村办物业公司模式,将物业产业经济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予以适当补贴,镇区村和城边村成立物业服务公司,提供保安、保洁、保绿、保修等服务,承接微工程、小项目的配套建设,推动实现村集体增收、村(社区)治理提升“双赢”。
强化组织保障,凝聚增收合力。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重点做好沟通协调、政策集成、工作指导、服务保障等工作。召集涉农部门研讨研商。深入开展土地、荒山、滩涂等沉睡资源调研,善于抓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关键节点,明确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全面推广“党建+宅富美”“互联网+”等模式,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集体经济格局,激活“边角经济”。开展村级固定资产清查,改造闲置房屋、校舍、厂房,统一发包租赁农机具,变闲置产为增收源,变糊涂账为明白钱。引导产业结盟发展共建。围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建立“增收联盟”,通过机关共建、村企联建、强弱帮建,实现资源、信息、销路等共有共享,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注重引导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找准切入点。树立奖优惩劣鲜明导向。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劣作为评选农村功勋、红旗书记的重要条件,对集体经济发展好、业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进度缓慢的进行组织约谈、通报批评,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增收指数”考核体系,开展增收专项考核,结果纳入述职评议、基层党建“双考核”。
(睢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弥雷,首发于交汇点新闻先锋e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