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增强年轻干部的韧性耐心定力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源:人民论坛网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年轻干部要主动从中寻找源头活水,深刻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韧性、耐心、定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留下奋斗足迹。


  百折不挠,志向坚才能成事。《说文解字》中说:“韧。柔而固也。”这种在经受高压考验时,顽强持久、柔而不折的韧劲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百折不挠精神的具体表现。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激荡交织的关键节点,年轻干部始终葆有韧性,立坚韧不拔之志,才能在奋进路上不迷航不退缩,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应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信念与决心,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奋斗志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要有“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志气,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在千难不改其心、万险难移其志中开拓事业。


  孜孜不倦,能耐烦必有作为。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做事有恒心有耐心历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能够耐苦耐烦,就意味着具备了恒心与耐力,练就了静气与度量,干事成事便有了基础。年轻干部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但也容易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要耐得下心、沉得住气,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不怕久久为功,在细枝末节的事务面前不惧千头万绪,必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成千里。


  从容不迫,有定力方能致远。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做人处事的定力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宋代苏洵曾有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这启示我们,做人有定力便能够行有所止、稳如泰山,不被诱惑浸染,不受利益干扰,踏踏实实地干事业。反之,缺少定力便容易摇摆不定、行为慌乱,难以制心一处、宁静致远。对于今天的年轻干部来说,应对形势各异的复杂局面、迎接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涵养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这种泰然定力,每临大事有静气、不畏浮云遮望眼,以“猝然临之而不惊”的浩然正气,“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气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攻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


  (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王潇傲、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