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鲜明指出,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防止出现盲目的政绩冲动。
身为领导干部,干出一番政绩本属应尽职责,渴望早出政绩也无可厚非。但是,倘若为了追求政绩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甚至无视客观实际盲目行动,就脱离了履职尽责的本分、背离了干事创业的初衷。反思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那些在“快”上求突破、在“变”上求速度、在“大”上求分量的事例,看似执行有力、成效明显,实则盲目作为、贻害颇深,说到底就是为了早出政绩、快出政绩、显摆政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做任何工作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领导干部是把政绩作为实事来对待,还是把政绩作为口号来看待,心态不同自然就会行动有异;是把政绩当做潜功来积淀,还是把政绩当做显功来呈现,定位不同自然就会结果有异。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出现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问题,其急于出“功”、忙于追“绩”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忘记了客观规律、忘却了实事求是,从而以主观代替了客观、以自我掩盖了规律。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需要领导干部有政绩耐心,明白政绩于“我”的功能价值、摆正“我”于政绩的角色定位,真正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当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不单需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耐心,同样也需要组织上的政绩耐心。政绩是组织上识别、评价、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识别领导干部看政绩,主要是看领导干部对待政绩的态度;评价领导干部看政绩,重点是看领导干部围绕政绩的作为;使用领导干部看政绩,关键是看领导干部实现政绩的路径。让领导干部多一些政绩耐心,少一些政绩冲动,既离不开领导干部的自修,同样也离不开组织上的引导。让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更加鲜明,看准察实领导干部政绩背后的态度、作为、路径,自然就能更加清楚地知晓领导干部所作所为与正确政绩观的契合程度,更加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与应尽职责的契合程度,以组织上的“政绩鉴别”推动领导干部更多更好展现“实绩担当”。
(宿迁市委组织部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