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从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决策咨询作用、提升科研单位人才自主评价能力、减轻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负担等方面,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明确要求,一系列务实举措,必将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时代浪潮中竞相涌现、建功立业。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基础、紧跟世界前沿科技创新趋势的保障,也是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多次提到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的重要地位,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指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今日之神州大地,我们欣喜地看到,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前沿挥洒汗水、贡献智慧,以实干实为、奋斗奋进汇聚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澎湃“后浪”。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青年时期是科研的黄金阶段,青年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方位培养和使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构建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当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抓手。如何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破局“出圈”,需要我们多措并举、靶向发力,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推动他们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征程上挑大梁、当主角,激荡起科技成才、强国有我的澎湃乐章。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清醒地知道,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能“一键输出”、更不能“拔苗助长”,而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政策引领,把握好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既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部署,又着眼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关键小事”,制定出台操作性更强、实用性更好的政策供给。创新评价机制,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用人观念,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自主权等激励措施,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优化成长环境,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科技人才制度,通过定向结对、定期谈心等方式,倾听人才心声、了解人才需求,让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潜心探索、安心研究、放心攻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天的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放眼未来,我们坚信,只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必能把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动力,让火热的青春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绽放新的光芒。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刘鑫、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