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持续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树立了坚决纠正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鲜明立场,为推进“能上能下”这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价值所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干部队伍整体上是过硬的,然而极少数领导干部还存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等行为。有的甘做“太平官”,干事劲头不足、责任心缺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打摆子、干事装样子、执行推脱绕;有的信奉“不犯事就没事、少做事就少出错”,对上级部署的任务和要求打折扣、浅落实,满足于“差不多就行”;还有的领导干部年龄到点,以为晋升无望,出现了“躺平”心理、“摆烂”思想,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些不担当不作为行为,只会贻误党的事业,破坏政治生态,冷了群众的心。对此,要以“能下”亮剑不担当不作为,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打头阵、挑重担、走在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能上能下是净化源头活水、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举措,也是让实干者进位、苦干者吃香的有效路径。对于不担当不作为的“庸官懒官”,必须拴紧“下”的缰绳,亮明“下”的戒尺。一方面,要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提醒、函询、诫勉和约谈,对脑子里装不下事、肩膀上扛不了责、脚下发不上力的干部,应下尽下,坚决地“下”,做到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另一方面,要强化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常态化执行,规范调整程序,严明工作纪律,不得搞“好人主义”,不得避重就轻,更不能借机打击报复,应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让制度生效、铁规生威。
干部的“下”不是随意任意的,需要精准研判、系统推进。要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坚持到招商引资一线、重大项目一线、征地拆迁一线、助企纾困一线给干部“画像”,深入街头巷尾听民声、察民意,既听本人谈,也听群众评,既看做了什么,也看干成了什么,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多维度、立体式建立干部“全息影像”。要加强综合分析研判,根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内容,结合日常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瞄准具体事、具体人,察表析里、抽丝剥茧,重点看干部的不作为是客观条件限制还是主观努力不够,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是素质能力跟不上,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还是贯彻落实有偏差,真正把原因和问题剖清找准。对必须“下”的干部,要事前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既讲清行为事实,又说明判定依据,使不作为干部“下”得服气,让干部群众看得明白。
干部“下”不是为下而下,治病救人、激励作为才是根本目的。对“下”后的干部,要注重扶一把、送一程,实时跟踪回访,动态了解思想状态、现实表现、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综合运用结对帮带、谈心谈话、培训提升、积分考核等方式,帮助端正思想认识,补齐能力短板,焕新精神面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打通“再上”的路径,用好考察评鉴、领导评价、群众评议等结果,全面“体检”干部“下”后表现,对主动补过纠错、表现优秀、考核合格的,影响期满后大胆启用,形成“下亦能为、下后能上”的良好氛围。
(海安市委组织部 陈林、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