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新形势下,提升基层善治水平、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之举。各级党组织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更严密的组织体系、更广泛的人员力量、更优质的服务保障,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善治效能,让鲜红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构建一体化组织体系,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基层治理才能有形有效、有根有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组织链条,完善“抓管带”机制,让党组织“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家庭,确保“一个声音喊到底”。扩大组织覆盖。根据区域特点、人口密度等情况,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推动党建工作向新阶层延伸、新空间拓展,实现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商圈楼宇等领域党组织应建尽建。突出党建联建。选优派强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推进街道社区与属地单位党建联建,通过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等工作机制,以“党旗红”带动“治理优”,实现“生活美”。
凝聚多元化治理力量,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基层治理涉及范围广、情况复杂多变,唱“独角戏”奏不出“和谐音”,必须整合优势资源、融合各方力量,“以点带面”织起党建引领、开放融合“一张网”。建强基层治理“主力军”。选优培强“头雁”队伍,从专职网格员中“留”、退伍军人中“选”、优秀大学毕业生中“请”,优化岗位等级序列,完善薪酬待遇动态增长、晋升调整机制,确保优秀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广纳凝心共治“新力量”。发挥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贴近群众、联系万家的职业优势,选配基层治理“红色信息员”,及时上报隐患问题,推动“服务对象”变为“治理力量”。用好社会组织“助攻员”。积极调动驻地单位、公益组织、企业高校等参与基层治理,引导机关干部、退休党员入网进格,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攻克重难点问题,实现小区“事”、大家“定”。
健全常态化要素保障,变“无米之炊”为“粮草丰盈”。只有推动资源向基层汇聚、政策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下沉,方能共绘“让百姓更幸福、人民更满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精准教育培训。将基层干部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依托属地高校、社区干部学院等资源,围绕理论知识、基层治理等内容分级分类精准施训,以专家讲座、实地观摩等形式,提升基层干部业务素质和实践本领。做优待遇保障。优化完善奖励激励制度,将绩效工资与评星定级、个人考核结果双向挂钩,探索建立“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岗位补贴”保障机制,健全基层干部荣誉体系,推动基层岗位受尊重、基层干部有作为。强化智慧赋能。探索“互联网+基层治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收集处理群众意见,确保信息动态、矛盾纠纷、任务要求等及时传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促进基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智慧化。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