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好调查研究,要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调研实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调研往深处、细处、难处走,才能真正把情况摸实、把问题找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中指出,“现在通信很发达,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毕竟隔了一层,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站起来蚂蚁看不见,蹲下去蚂蚁一大片。“浅入浅出”“蜻蜓点水”式的调研发现不了真问题,“真蹲深蹲”才能看清真样子,对实情了然于胸。应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蹲下去”听老百姓的心里话,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看花”,哪个环节薄弱就看哪个环节,哪个地方矛盾多就去哪个地方,通过“身入”基层,“心至”群众,倾听“一线声音”,掌握“一手材料”,号准“病根病灶”,为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寻实策、求实效,应把握科学规律,坚持“调”“研”并重。调研的过程应当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精心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三分调查,七分研究。”调查研究,调查的是问题的真相,研究的是问题的本质。应强化战略思维,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在全局中审视调研问题、调整调研方向,构建起“选题、破题、答题”的调查研究工作闭环机制。坚决避免只“调”不“研”,对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巡视巡察、监督检查反馈的突出问题,用好深、实、细、准、效“五字决”,全面梳理深入分析,善于在“危”中看到“机”、在“困”中找到“路”,在“难”中找到“解”,辩证调研,与时俱进。
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是看调研成果是否得到运用,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看工作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看与群众感情是否进一步加深。解决问题才是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时,不能以调研报告收尾,避免调研成果“躺在纸上”、“束之高阁”。要抓好落实,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对全局性、普遍性问题的破解要转化为政策措施,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破解要转化为预防措施,努力把一张张“问题清单”变为“实事清单”,让调查研究“调”以落实、“研”以致用,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无锡经开区华庄街道 徐启山、党群工作部 沈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