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强调,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善治”,需着力将体系建起来、把力量聚起来、让作用发挥出来,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聚力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组织体系严密,责任压实到位,治理才能更有力。强化高位推动。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梅领航”计划,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书记项目”、重点攻坚项目,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上前台、解难题、办实事。织密组织体系。优化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自然村(小区)党组织—党员中心户(楼栋长)”四级组织架构,推动组织触角向基层一线延伸。做深做实“精网微格”,把支部建在小区上,推动党群驿站进小区,努力打造社情民情的收集点、便民惠民的服务站、化解纠纷矛盾的暖心坊。推动党建联建。突出横向协同,推动村(社区)、机关部门、非公企业、物业公司等组建党建联盟,挖掘“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多方协同共治。探索区域协同,打破边界壁垒,推动毗邻党建联盟在基层党建、区域治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的合作共赢。
着力凝聚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合力。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各种力量,才能有效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育强头雁队伍。以“百名示范”“千名领先”村(社区)书记为标杆,精心培育基层治理“领头雁”,为基层治理赋能提质。深化村(社区)干部专业化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青苗计划”“苗圃计划”,通过墩苗挂职、导师帮带、上挂跟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主力军”队伍的能力素质,推动基层治理精准有效。积聚先锋力量。深化村(社区)党员联户、机关党员联群制度,建立党员干部下沉走访常态化机制、定期联系帮扶长效机制,推动在职党员到居住地“三报到三服务”,给群众带去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实施党建引领“微幸福”项目,开展“幸福来敲门”“圆梦计划”等关爱行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最活跃力量。扩大参与主体。深化党建带群建、“党建+统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实施“群心共治”“同心共治”“银领先锋”助力基层治理专项行动,统筹整合工青妇群体、统战对象、乡贤、离退休干部等力量,汇聚基层治理强大合力。深化“聚新入格”行动,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鼓励当好防范诈骗“宣传员”、守法行驶“示范员”、违法线索“信息员”、城市生活“服务员”、江阴形象“展示员”,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力量”。
全力夯实作用发挥、务实高效的治理根基。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治理的根基才会越来越稳固。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发展为民,以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为主导,推动“乡村振兴·共富基金”精准投放,深化拓展“支部+电商、支部+合作社、支部+家庭农场”等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基金引导、项目领跑”的新实践,蹚出党建引领富民强村的新路子。创新数字赋能。实施党建引领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三年行动,为全市村(社区)免费打造“澄心治”数字化平台,建立治安防控、线上问诊、乡村治理积分制、智慧养老等应用场景,以数字治理之“基”,强为民服务之“优”、解群众困扰之“难”。焕发阵地活力。迭代升级现有党建阵地,功能化提升阵地内涵,以便民利民为落脚点,整合群团、医疗、养老、教育等资源,引入用得上、有效果的功能配置和持续化、便民化的服务项目,将服务阵地延伸到群众身边,让基层党建阵地成为聚人气、解民忧、暖人心的“温馨家园”。
(江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吴莉萍)